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唐代〕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石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收录于《全唐诗》中。全诗共计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黄山(1)四千仞,三十二莲峰(2)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3)金芙蓉。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石天目(4)松。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5)处,羽化(6)留馀踪。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亦闻温伯雪(7)独往(8)今相逢。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9)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吹(10)我时来,云车(11)尔当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去去陵阳(12)东,行行芳桂丛。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13)蹑彩虹。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注释

(1)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

(2)三十二莲峰:王琦注:“诸书皆言黄山之峰三十有六,而白诗只言三十有二,盖四峰唐以前未有名也。”

(3)菡萏:即荷花。

(4)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

(5)炼玉:指炼仙丹。

(6)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顶,经八甲子,丹始成。

(7)温伯雪:名伯,字雪子。

(8)独往:谓离群而隐居。

(9)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春时即色微红。

(10)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

(11)云车:仙人所乘。

(12)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

(13)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的《李白年谱简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五十四岁时。当时李白与魏万别后,游宣城(今属安徽省)、南陵(今属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并登黄山。在他的好友温处士将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时,李白将黄山美景描绘成此诗赠别。

拼音版

sòngwēnchǔshìguīhuángshānbáiéfēngjiù

huángshānqiānrènsānshíèrliánfēng

dānjiāshízhùhàndànjīnróng

shēngjuédǐngxiàshítiānsōng

xiānrénliànchùhuàliúzōng

wénwēnxuěwǎngjīnxiāngféng

cǎixiùyuèpānyánwànchóng

guīxiūbáiélǐngyǐndānshājǐng

fèngchuīshíláiyúnchēěrdāngzhěng

língyángdōngxíngxíngfāngguìcóng

huíshíliùzhàngjìnqíngkōng

háixiāngfǎng访chéngqiáoniècǎihóng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