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王维 〔唐代〕 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燕支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歌颂一位将军的战功,按照内容,可分三段。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第二段八句,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第三段十二句,描绘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全诗采取正面表现战争的方法,生动地描写了将军出征、行军、战斗、获胜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出一个个或紧急、或悲壮、或激烈的场面。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2)

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

万乘(3)亲推(4)双阙(5)下,千官出饯五陵(6)东。

皇帝亲自为将军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千官也设宴为将军送行。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发誓不愿生活在安逸的宅第里,而要去长城镇守边关。

卫霍(7)才堪一骑将(8),朝廷不数贰师(9)功。

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

报仇只是闻尝胆(10),饮酒不曾妨刮骨(11)

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12)黄尘没。

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15)青骊(16)紫骝(17)

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

拔剑已断天骄(18)臂,归鞍共饮月支头(19)

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注释

(1)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

(2)明光宫:汉宫名。此处泛指宫殿。《三辅黄图·甘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

(3)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4)亲推: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

(5)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6)五陵: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附近。

(7)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8)骑将:骑兵将领。

(9)贰师: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一次大败,一次攻克大宛。

(10)尝胆: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事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通“勾”)吴王俘获勾践后先奴役勾践一段时间,后将勾践放归。勾践归越后时时不忘报仇:“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1)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事载《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故。

(12)旆: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旌旗边幅的旗饰,引申义常用来泛指旌旗。

(13)麒麟锦带:绣有神兽麒麟的锦带。

(14)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吴钩。有春秋时吴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血涂在金属上,铸成钩,进献吴王以求重赏。后常以吴钩指宝贵的兵器。

(15)飒沓:迅疾貌。

(16)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

(17)紫骝: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18)天骄: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19)月支头:月支即月氏。秦汉时期活跃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部落。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

创作背景

《燕支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在经济、文化上相当繁荣的“开元盛世”中,唐王朝的边疆征战也比较顺利。后世的史学家比较推重开元时期的“文治”,而在阐述历史时不太强调这一时期的“武功”,名将和经典战例这类容易记住的“战争历史故事”不够突出。实际上,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收复了营州,重新获得了大片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复了不少地盘,强化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这一时期唐王朝在边疆战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反映出来。王维作此诗时,尚未进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轻读书人。像王维一样有一定诗歌修养的年轻人,会用诗歌去阐述议论自己对边疆军事的观点、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当时流行的边塞歌行名。

文学赏析

《燕支行》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诗人热烈赞颂将军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皇帝亲自为他推车,千官设宴为其送行,壮丽的宫殿和肃穆的五陵的环境衬托,使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气概非凡的印象。

第二段八句,尽情地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几乎句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各种著名的英雄将领来形容这位将军,写他不愿在京城过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写他屹立边关,犹如一座万里长城般坚不可摧,写他所率领的将土也都非常劲健勇适;写他时刻不忘为国报仇雪耻;写他的神武过人和谈笑自若的风度。这一段已为下一段写将军的沙场征战充分地铺垫,铆足气势。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夸张助手法,奇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这位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一联,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兵戈,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军的连旗大旗淹没在弥天的黄尘之中。这里既写出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将士行军的艰苦。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两句更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阔画面:重叠的战鼓声和此起彼伏的胡笳声,露天掳地使大摸上沙很汹涌翻腾,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颤动。写出了远征大军正在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犹如排山例海,势不可当。接下去的两联,正面描写敌我激战的情景。在千军万马向前冲杀的大场面中,诗人迅速地摄取了将军的一个特写镜头:只见他身着华美的战袍,手持锋锐的兵器,雄姿英发,一马当先,向着敌人勇猛地冲杀过去。 “拔剑”以下四句,又把镜头推开,写将士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瞬之间已杀伤了敌军的主帅,使敌人的骑兵馈不成军,哀号惨叫。“归鞍”句,猫写将军边冲杀边激励士兵:我们必定要歼敌而归,大家一起饮洒欢庆胜利。诗的结尾两句,用议论的口吻,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正是这场战争茹胜的关键。这同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首尾呼应,使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诗歌除结句之外,都在敷陈描摹“汉家天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战事的顺遂,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感到非常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于边事看法的要点,只在于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应该首先理性地分析战事,而不是完全凭着血性杀敌。这种观点渊源于孔子。《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他不会选择那些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等逞强好胜之辈,而是选择那些小心谨慎,善于谋划的人。无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与敌人相比有多大的优势,作为一名将军,都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赴汤蹈火。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诗佛)

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