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这两首诗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流露出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也饱含对李、杨凄苦爱情的惋惜,表现了作者的过人胆识。两首诗互相联系,诗中运用映衬手法,对比强烈,语言精练警策,余味悠长。
冀马(2)燕犀(3)动地来,自埋红粉(4)自成灰。
安禄山叛军突然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唐玄宗无奈杀死宠爱的妃子不久自己也抑郁而死。
君王若道能倾国(5),玉辇(6)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还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1)马嵬:即马嵬坡,杨贵妃缢死的地方,在今陕西兴平西。
(2)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3)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4)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5)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6)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马嵬二首》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