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

杜甫 〔唐代〕 杜甫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负薪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第一二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夔州处女被丧乱葬送了青春年华;第三四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第五六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诗写土风,文字质朴,乃具有典型之意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夔州处女发半华(1)四十五十(2)无夫家。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更遭丧乱嫁不售(3),一生抱恨长咨嗟。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土风(4)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5)女出入。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十犹八九(6)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7)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8)集市门(9)死生射利(10)兼盐井。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11)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若道巫山(12)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13)村?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注释

(1)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2)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3)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4)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5)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应”:一作“男”。

(6)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7)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8)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9)集市门:入市卖柴。

(10)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11)石根:犹山根。

(12)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13)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拼音版

xīnxíng

kuízhōuchǔbànhuáshíshíjiā

gèngzāosāngluànjiàshòushēngbàohènchángjiē

fēngzuònánshǐ使yīngdāngménchū

shíyóujiǔxīnguīmàixīnqiányìnggōng

zhìlǎoshuānghuánzhǐchuíjǐnghuāshānyínchāibìng

jīndēngwēishìménshēngshèjiānyánjǐng

miànzhuāngshǒushìhénbiǎnhánkùnshígēn

ruòdàoshānchǒuyǒuzhāojūncū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