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渲染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浑茫气象。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间,回望来路,白云青霭苍茫成片,然而身在其中,却又无影无踪。颈联由高而下,写登上山巅的观感,突出终南山的辽阔幽深。尾联勾勒了一幅深山问路图,写出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此诗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写出了终南山景物的千形万态。全诗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太乙(1)近天都(2),连山接海隅(3)。
髙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
白云回望合,青霭(4)入看无。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钻进青蔼眼前雾团沓然不见。
分野(5)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巍峨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里的阴晴也就各不相同。
欲投人处(6)宿,隔水问樵夫。
我想投宿人家在这度过一夜,隔着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询问。
(1)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2)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3)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6)人处:有人烟处。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