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此篇文章的核心是论“趣”。在宋人那里,“趣”本来是个艺术审美概念,通常用它来评说作品,而作者却用它来论说具有真美特质的事物,尤其是人的自然真率的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他所谓的“趣”,就是人物的美或魅力。作者认为,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建筑在“真”和“自然”的基础上的;有三种人具备:第一是儿童。第二是山林之人,第三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所谓“小人”。不难看出,作者的“趣”正是对李贽“童心”的发挥。不过,作者把“趣”从文学创作引申到人生态度,把人的人格之美和人性之真联系起来,这在我国关于人的审美观念史上是一种新鲜的提法。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3)色、水中之(3)味、花中之(3)光、女中之(3)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3)。今之(3)人慕趣之(3)名,求趣之(3)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1)下则有如苏州(2)之(3)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3)皮毛,何关神情?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现代人仰慕著趣的名声,追求近似於趣的东西;於是有辨说著书法绘画,鉴赏著古董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就自以为是「远」。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的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神情没什麼关系。
夫趣得之(5)自然者深,得之(5)学问者浅。当其(4)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10)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5)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5)正等(6)正觉(7)最上乘也。山林之(5)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5)。愚不肖之(5)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8),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9)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10)笑之(5)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11)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4)去趣愈远矣。
情趣,如果是从自然之性中得到的就是深层的情趣,如果是从学问中得到的往往就是肤浅的情趣。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脸上没有故作庄重的神色,眼睛不专注于某一物,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双脚跳跃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真没有超过此时的。孟子所说的“没有失去孩童淳朴天真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够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大概都是指这种情况,情趣在最无私心杂念,最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情趣。山林里的人,不受限制不受束缚,能够自由自在的过日子,所以虽然没有在追求趣,却已经接近趣了,那些愚味庸俗的人他们接近趣,往往因为他们没有品味。可是品味愈差,他们所追求的就愈来愈下流,有的人就纵酒吃肉,有的人放情声伎,完全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毫不忌讳、全不害怕,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这又是一趣了。等到人年纪渐大,官职渐高,品味就渐渐地大,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然而离情趣越远。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12)多。不然,虽介(14)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13)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我的朋友陈正甫,是个深深获得趣的人。所以他所写的《会心集》一些人,趣占了大半。否则的话,即使有人孤高的好像伯夷,清高的好像严光也不录取在里头。啊!有谁能说品味像陈君这样,官职像陈君这样,年纪壮盛像陈君这样,却能够懂得趣到这样的地步哪!
(1)其:指示代词,那些。
(2)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
(3)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4)其:指示代词,那些。
(5)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6)正等:即上等。
(7)正觉:佛教以洞眀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8)卑:低等的。
(9)率:顺从。
(10)非:指责、批评。
(11)迨:等到。
(12)其:指示代词,那些。
(13)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14)介: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