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

袁宏道 〔明代〕 袁宏道

妾家白蘋洲,随风作乡土。

弄篙如弄针,不曾拈一缕。

四月鱼苗风,随君到巴东。

十月洗河水,送君发扬子。

扬子波势恶,无风浪亦作。

江深得鱼难,鸬鹚充糕臛。

生子若凫雏,穿江复入湖。

长时剪荷叶,与儿作衣襦。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棹歌行》是明代文学家、诗人袁宏道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以渔妇自述的形式,描写了长江渔民的贫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诗歌采用乐府民歌体,自始至终运用叙述的手法,语言通俗,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妾家白蘋洲(1),随风作乡土(2)

我本住在白蘋洲,随船漂泊,居无定所。

弄篙如弄(3),不曾(4)一缕(5)

使用竹篙,就好像使用针线一样顺手,可不曾做过针线活。

四月鱼苗风(6),随君到巴东(7)

四月鱼苗风刮起,就和丈夫一同去巴东一带打鱼。

十月洗河水(8),送君(9)扬子(10)

十月最后涨水的时候,又远送丈夫去扬子江口去追逐鱼群。

扬子波势恶,无风浪亦(11)

扬子江口风浪险恶,没有风,也是波浪滚滚。

江深得鱼难,鸬鹚(12)(13)糕臛(14)

江水深而鱼难得,只有宰杀喂养的鱼鹰当做干粮充饥。

生子若凫雏(15),穿江复入湖。

儿子生下来和野鸭子一样,在江湖里飘荡,穿梭。

(16)时剪荷叶,与儿作衣襦(17)

孩子长大一点就剪碎荷叶,给他当做衣服。

注释

(1)白蘋洲:生满蘋草的水边陆地。白蘋,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性喜浅水。

(2)乡土:出生的故土。

(3)针:同“针”,缝织衣物引线用的一种细长的工具。

(4)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

(5)一缕:一丝线,此代指针线活。

(6)鱼苗风:渔家常用之语,指鱼苗长得特别旺盛。鱼苗,又叫鱼秧,鱼子始孵化出生,如禾之苗,凡动植物,无节制的生长,叫“风”。

(7)巴东:郡名,在今湖北秭归一带。

(8)洗河水:渔家常用之语,十月霜降而河水澄清,叫“洗河水”。

(9)发:出发,到。

(10)扬子:长江从江都到镇江之间的一段,古称扬子江。

(11)作:起。

(12)鸬鹚:水鸟名,俗称“鱼鹰”,羽毛黑色,善捕食鱼类,渔人常养它来捉鱼。

(13)充:充作,当作。

(14)糕臛:泛指食物。臛:肉羹。

(15)凫雏:小野鸭。凫,水鸟名,俗称“野鸭子”。雏,幼小的鸟。

(16)长:长大。

(17)衣襦:泛指衣服。襦,古代儿童穿的一种短上衣。

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颇受地方爱戴,却招致当道者不满,为消除胸臆的不快,作者辞官游历东南名胜。万历二十六年(1598),作者被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棹歌行》该诗便作于赴京途中。

拼音版

zhàoxíng

qièjiābáipínzhōusuífēngzuòxiāng

nònggāonòngzhēncéngniān

yuèmiáofēngsuíjūndàodōng

shíyuèshuǐsòngjūnyángzi

yángzishìèfēnglàngzuò

jiāngshēnnánchōnggāohuò

shēngziruòchúchuān穿jiāng

zhǎngshíjiǎnérzuò

作者简介

袁宏道

袁宏道

明代文人,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今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吴县知县、顺天教授、考功员外郎等职。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受李贽、徐渭影响颇深,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创作以散文小品擅胜,清新流畅,真率自然。其诗浅近通俗,但有肤廓之嫌。有《袁中郎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