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强而有力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末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突出了全诗的主题,集中地衬托出渔夫和船工劳动的艰辛、“撑折万张篙”、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1)猿猱(2)。
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白波若卷雪,侧足(3)不容舠(4)。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渔子(5)与舟人,撑折万张(6)篙。
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1)足:多。
(2)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3)足:通“石”,意指巨石。
(4)不容舠:《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5)渔子:渔夫。
(6)万张:万根。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此诗为天宝十四载(755),李白在宣城一带所写。此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