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前坐》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怀诗,首句写室内的孤灯、孤人,孤寂冷清、莫名惆怅之情已油然而生。次句宕开一笔,由室内移到室外,雨声渲染烘托着诗人难以平静的心潮,第三句笔锋陡转,以虚笔写情,末句则既紧扣题意,又照应“夜深”“无寐”,更突出了诗人微妙的心境。此诗用语细致含蓄,写得吞吐自如,欲露还藏,含蓄深远,回味无穷。
孤灯照不寐(1),风雨满西林(2)。
孤灯照得人难以入眠,疾风骤雨摧打着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3)到夜深。
国事家事多少关心事,独自灰上漫笔到夜深。
(1)不寐:指夜不成寐的诗人。
(2)西林:诗人居所西边的树林。
(3)书灰:在灰上写字。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
李群玉患消渴疾(糖尿病),穷愁落魄,怀才不遇,诗歌往往是抒发哀怨的情调。这首《火炉前坐》也是这样,冬季深夜,诗人孤坐于炉前,形影相吊、夜不成寐,孤寂冷清、莫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遂作此诗,抒发自己那难以平静的心潮。
《火炉前坐》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以简练笔墨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这或许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也有可能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绪。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二者兼有。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诗人未便明言的苦衷,也许可从此典推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