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是清代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诗人在邠州见到的春日景色。一二句写近景,写春天花开鸟啼,春意盎然;艳丽无比。三四句写远景,诗人将镜头推向远处,视野开阔,春深似海,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春意。全诗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句句紧扣“春”字,语言清新,不加雕饰。
棠梨(2)树下鸟呼风(3),桃李蹊(4)边白复红(5)。
杜梨树下只只小鸟在风中欢快地啼叫,开满桃花的小路边花朵有白有红色彩缤纷。
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6)掩映万花中。
一百里途中姹紫嫣红莺歌燕舞春深似海,一座孤城掩映在花的海洋中。
(1)邠州:原作豳州,唐改为邠州。今为陕西省彬县。
(2)棠梨:也叫白棠,二月开白花。
(3)鸟呼风:春风传送着鸟叫声。
(4)蹊:小路。一本作“溪”。
(5)白复红:白指李花,红指桃花。
(6)孤城:此指邠州。
《邠州》此诗为纪行之作,具体创作年份不确定。光绪八年(1882)春,谭嗣同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后光绪十五年(1889),诗人由兰州入京师。此诗一说写于赴甘肃途中,一说是诗人由自兰州上京师途中,经过邠州所作。
《邠州》此诗描述了邠州春暖花开时节的秀美,诗中洋溢着盎然的春意,表现出了诗人优美、健康的感情,是纪行诗中的佳作。
前两句描绘景物,生动形象。起笔写声,为诗人耳中所闻:“棠梨树下鸟呼风。”这是作者行进在邠州路上的所闻所感。这里作者不用“啼”而用“呼”,表现鸟儿嬉戏欢跃的情态。次句写色,为诗人眼中所见:“桃李溪边白复红。”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卉,恐怕要首推桃和李了。在江南是这样,在北方也是这样。在那清清溪水两侧,桃花红了,李花白了,彼此相互映衬,把邠州装扮得十分美丽,诱人,这就为后两句的抒写感受作好铺垫。句中的“复”字,既写出了花事之盛,又写出了花色之繁,可见诗人炼字之功力。
后两句抒发感受,激情满怀。第三句承前而来,在描绘景物的基础上,拉大了空间,一下子便跃进了百里之遥,当然这不是实指,只是表示又继续向前行进了很长一段路程,依然是繁花似锦,白而复红,所以才有“春似海”的比喻。用浩瀚的大海来比喻无边的春光,这种特殊的感受只有身在旅途之人才会有的,但并不是感受到了的人都能道得出,这也正是谭嗣同思想敏锐之所在。末句点题,结得自然生花,堪称神来之笔。对于邠州树绿鸟鸣、桃红李白的美妙春光,诗人自然是无限流连,所以在前进途中难免回首眷顾,于是便看到了“孤城掩映万花中”的奇妙景象。诗人笔下的邠州孤城,此时已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令人神往。以此结束全诗,则把邠州给写活了,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的情怀。
此诗前两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交相辉映,句句紧扣“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