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带箭

韩愈 〔唐代〕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雉带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主要写节度使张建封出猎时弯弓巧射野雉的场面。全诗十句,虽篇幅短小而写来富有变化,除“雉惊弓满劲箭加”一句正面描写射雉以外,其他均从不同角度的侧面烘托,巧妙地暗示将军的射技,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艺术形象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艺术手法,历来被学者当作研究韩诗的范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3)(4)烧静兀兀(5),野(1)(6)出复没(7)

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

将军(8)欲以(9)伏人(10)盘马(11)弯弓(12)惜不发。

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

地形渐窄(13)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14)

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

冲人决起(15)百余尺,红翎(16)白镞(17)随倾斜(18)

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

将军仰笑军吏(19)贺,五色(20)离披(21)马前(22)

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的野雉挂在马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注释

(1)雉:野鸡,雄者羽毛艳丽。

(2)带箭:中箭。

(3)原:高地。

(4)火:猎火,用以驱赶鸟兽。

(5)兀兀:安静的样子。

(6)鹰:猎鹰。

(7)出复没:一露即藏。一作“伏欲没”。

(8)将军:指张建封。

(9)巧:巧技,绝技。

(10)伏人:使人佩服。

(11)盘马:勒住马盘旋不进。

(12)弯弓:拉满弓。

(13)地形渐窄:猎者和野雉的距离渐渐接近。一说野雉的藏身之地越来越窄。

(14)劲箭加:用强有力的箭射去。

(15)冲人决起:迎着人猛地向上冲。

(16)红翎:红色的箭羽,在箭的尾部。

(17)白镞:银亮的箭头。

(18)随倾斜:随着野雉下坠而倾斜。箭贯透雉身,故可见红翎白镞。

(19)军吏:泛指张建封的部署。

(20)五色:指雉的彩色羽毛。

(21)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

(22)堕:坠下。

创作背景

《雉带箭》此诗作于徐州。原题下有注:“此愈佐张仆射于徐从猎而作也。”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是年秋,被辟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拼音版

zhìdàijiàn

yuántóuhuǒshāojìngzhìwèiyīngchū

jiāngjūnqiǎorénpánwāngōng

xíngjiànzhǎiguānzhěduōzhìjīnggōngmǎnjìnjiànjiā

chòngrénjuébǎichǐhónglíngbáisuíqīngxié

jiāngjūnyǎngxiàojūnqiánduò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