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是明代诗人杨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颈联前句想像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尾联写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
春色醉巴陵(2),阑干(3)落洞庭(4)。
美丽的春色陶醉了巴陵,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洞庭。
水吞三楚(5)白,山接九疑(6)青。
洞庭吞下三楚的白水,君山接住九疑的绿晴。
空阔鱼龙气(7),婵娟(8)帝子(9)灵(10)。
空阔的湖面仿佛鱼龙变化,娉婷的君山就象湘妃显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11)。
夜深徘徊忽听有人吹笛,笛声里风急雨昏令人吃惊。
(1)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传旧址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开元四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几经兴发,当地官员屡加修缮,才使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
(2)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3)阑干:同“栏杆”。
(4)落洞庭:是说楼外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5)三楚:古代楚地颇广,一说自今苏北沛县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为西楚,自苏北徐州以东、南至扬州、苏南一带为东楚,大江之南自江西南昌至湖南长沙等地为南楚。
(6)九疑: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7)空阔鱼龙气:形容洞庭湖景色奇异,气象万千。鱼龙,古代戏(杂技)的一种。
(8)婵娟:仪态美好的样子。
(9)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帝尧二女,舜妻,随舜南巡,没于湘水,因为湘夫人。
(10)灵:神。
(11)冥冥:烟雨弥漫,看不清楚的样子。
《岳阳楼》这首诗当写于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春末。杨基于洪武初年两任两黜,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重新起用而奉使湖广,诗即其纪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