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望君山

杨基 〔明代〕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登岳阳楼望君山》是明代诗人杨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篇破题,并点明时间,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最先所见之景;三、四句写远景,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都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写诗人从遐想中醒来,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结尾两句,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结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体,熔古今于一炉,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3)净。

在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没有风,也没有沉沉暮霭,清澈的湖水犹如白色的绸缎。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4)梳头对明镜。

君山在远望之中只看到一点的青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面对着洞庭湖偌大个镜子在梳头。

镜里芙蓉(5)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6)

若说是湘女对明镜,为何还不把镜子收起来?仔细一看,却是青山对绿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7)去,消得巴陵(8)万古愁(9)

那浩洁洞庭水顺着长江滚滚的春水东流而下吧!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

注释

(1)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传旧址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开元四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几经兴发,当地官员屡加修缮,才使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

(2)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

(3)练:洁白的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水的明净。

(4)湘女:神话中的湘水之神。

(5)芙蓉:双关湖中的荷花与镜中之人面芙蓉,既是荷花的别名,又以形容美人的颜面,所谓“芙蓉如面柳如眉”也。

(6)悠悠: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7)春江:指长江,洞庭湖流入长江而东下。

(8)巴陵:古郡名,治所在岳阳,因以作为岳阳的别称。

(9)万古愁:指湘水女神的无尽哀苦愁怨。

创作背景

公元1373年(明太祖洪武六年),诗人再次被起用,奉使湖广(今湖南、湖北)。考诗人一生经历,除了这次奉使外,没有去过湖广,因而《登岳阳楼望君山》这首写晚登岳阳楼望君山的诗与他的《岳阳楼》诗可能都写于此时。

拼音版

dēngyuèyánglóuwàngjūnshān

dòngtíngyānwǎnfēngdìngchūnshuǐpíngliànjìng

jūnshāndiǎnwàngzhōngqīngxiāngshūtóuduìmíngjìng

jìngróngshōushuǐguāngshānliǎngyōuyōu

zhíjiàoliúxiàchūnjiāngxiāolíngwànchóu

作者简介

杨基

杨基

元末明初诗人,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2),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