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齐天乐·十八滩舟中夜雨》是清代词人陈沣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客愁,以“舟中夜雨”为中心,描述离人失意无客眠时的种种感受:秋雨打篷的繁声,芦苇堤树的潇潇声,危滩的急溜声,声声落枕,声声都敲击在人的心上,最后归结出年华虚度、白发徒增的主题。整首词笔意绵密回环,声情哀迫宛转,艺术感染力很强。
倦游谙(1)尽江湖味(2),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3),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4)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5)。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我厌倦了游子生涯也彻底尝到了漂泊江湖的况味,孤舟独卧之时又遇上了一场秋雨。细碎的雨点飘向灯台,繁密的雨声传响枕边,使我连乡梦也无处寻找。角落里的秋蛩已不再鸣叫,只见断折枯萎的芦苇,杂乱地低垂江渚。一夜之间秋雨潇潇,最恼人的还是绕着堤岸的树木。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6),秋意如许。古驿(7)疏更,危滩急溜(8),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9)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10)几缕(11)。
此时吟诗使人最感痛苦,渐渐地竹席生出了凉意,可知秋深如许。破旧的驿站传来稀疏的更声。险滩上传来了急流飞湍。这一切汇作漂泊天涯的离情别绪。原定的归期又被耽误,遥望大庾岭唯见山影模糊,重叠的湿云无数。明天清晨照一照镜子,我一定又多添了白发几缕。
(1)谙:熟悉,知道。
(2)江湖味:谓旅途的滋味。
(3)镫:同“灯"。
(4)蛩:蟋蟀。
(5)烟渚:烟雨笼罩的江岸。
(6)竹簟:竹席。簟,竹名。
(7)古驿:年代久远的驿站。驿,驿站,掌管传递公文、转运公物、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从汉代至清代均有设置。
(8)危滩急溜:险滩急流。溜,小股水流。
(9)庾岭:大庾岭。在今广东、江西交界处。
(10)霜:代指白发。
(11)缕:量词。
《齐天乐·十八滩舟中夜雨》此词是作者某年秋天北上南归途径江西十八滩所作。十八滩为赣江在江西赣县、万安境内的河段,以急滩密布著称。着此一地名,已觉行路难之意,况复客舟夜雨,作者无不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因题起句,“倦游”“江湖味”扣“十八滩”,“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个“尽”字、一个“又”字,则再现了题中所含雪上加霜的况味,同时也领起了全篇对“雨”的着力刻画。由于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舱内的印象,但觉雨点声繁而势沉,击打船篷,如落枕上,灯火为之摇曳,旅人为之失眠。乡梦既已无法续成,词人的注意力便为舱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滩的旅程,前时两岸常可听到的蟋蟀幽鸣已为雨声替代,而滩边的芦苇、堤岸的丛树,则增添了风雨的变调,使之更觉荒凉凄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潇潇”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识“断苇荒芦”、烟渚堤树之类的外部景物,词人的铺写,其实只是舟中听雨,由听觉产生的联想。但这种写法,却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围和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继续宕开。“渐寒生竹簟”,一个“渐”字与“一夜潇潇”前后呼应,标志长夜的苦捱已近尾声;而“寒生竹簟”由听觉过渡到触觉;也暗示了“夜雨”形势的变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词人势必不能继续躺卧下去;于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时已将拂晓;雨势已杀;但岸上古驿的残更;船过危滩的急流;都是“一夜潇潇”的雨意的延伸。它们唤起了“天涯离绪”,由归期又误的感慨,引出了词人回身南望粤中家乡的举动。而“庾岭模糊,湿云无数”的视界,又与前时的“夜雨”意脉相接。古人颇多一夜愁白头发的先例,于是词人想到到了明朝揽镜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几许华发。这一结笔,正是对一夜煎熬的总结。
此词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后,再不出现“雨”字,而各句无不与“舟中夜雨”的题面相连,又无句不从旅愁中反映出乡思。大笔濡染,不粘不滞。作者曾手批《山中白云词》,对张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托遥深”的手法别有会心,此作亦全面表现了这种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