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汪元量 〔元代〕 汪元量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是南宋词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写南宋灭亡,君臣及宫人被俘北去的情境;下片抒发词人北行途中之感。词人在词中全面而真实地描绘出生活的巨大变化及亡国之痛,痛惜江山易主的悲哀,含蓄地斥责南宋末年君臣误国的事实。全词或悲愤或愁苦,真挚哀婉,充满了沉郁苍凉的气氛。

该词是汪元量关于国破家亡的伤感词,作者以亲历之事,细作陈述,更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作者借宫女的琴弦,抒发了“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惊破霓裳(2)海棠亭(3)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4),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5)。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6),空载得、春归去。

战乱的繁鼓声,惊破霓裳羽衣的轻歌曼舞,海棠春睡的亭北,骤然一阵凄风苦雨。歌断宴残,一片凄惶的玉啼金哭,这北掳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骆驼背上,摇摇晃晃泪眼模糊,押解的铁骑,一路巡防一路催逼,惊悸不定从朝到暮。故都啊,城外一席冷宴,辞别得那么仓皇急促,北上的锦帆龙舟,空载衰残的春色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7)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8),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9),谱琴中语。

远望江南如画的半壁江山,可叹江淮两岸拱手相送,已非吾土。受降城下如茫茫秋霜白草干枯,北去的残余生涯将是无尽的凄凉酸楚。这狭窄舟中粉拥红围,夜深时疲困睡熟。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贵的殡妃,哪是卑贱的奴仆?只有瘦影伶俜的她一怀羁愁对一点渔火,犹自将难言的凄哀在琴声中低诉。

注释

(1)鞞:同“鼙”,军中小鼓。

(2)霓裳: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词中是以安史之乱比喻元军入侵,攻破临安,并兼寓谴责南宋统治者沉溺酣歌艳舞,从而导致亡国之意。

(3)海棠亭:即唐代皇宫中的沉香亭。因唐玄宗在沉香亭上曾将杨贵妃比为睡起之海裳,故称。

(4)玉啼金泣:指被俘北行的后妃、宫女、王孙等临行时痛哭流涕。

(5)马头匼匝,朝朝暮暮: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诗句,描写北上途中羁旅行役的苦状。匼匝:环绕。

(6)龙艘锦缆:指被俘北上人员所乘龙船。

(7)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筑的土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阴山北。词中是指宋朝向元朝投降的临安城。

(8)粉阵红围:指被掳的宫女。

(9)一搦:一把。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南下,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词人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在途径淮河时,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词人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下《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这首词。

拼音版

shuǐlóngyín··huáizhōuzhōngwéngōngrénqínshēng

jīngchánghǎitángtíngběiduōfēnglánjiǔjīnxíngliángtuóbèitóuzhāozhāoményànbiélóngsōujǐnlǎnkōngzàichūnguī

duàndōngnánbànchàngchánghuáifēishòuxiángchéngxiàcǎoshuāngbáiliángsuānchǔfěnzhènhóngwéishēnrénjìngshuíbīnshuízhǔduìdēngdiǎnchóunuòqínzhōng

作者简介

汪元量

汪元量

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汪元量(约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出身。宋度宗时,以善琴而为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后,他随三宫被掳北上至元大都,其间常往狱中探视史天祥,彼此以诗唱和,成为知交。后出家为道士,始得放还南归,浪迹江湖,了却残生。其作品,格调凄恻哀怨。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