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无?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是宋末词人张炎所作的一首词,词人倚楼怀远,极目所见,皆惹起无穷的哀思离情,感伤身世飘零,更寄寓了故国之思。上阕写词人久客绍兴,一片水乡风光,但笔调有些无奈,至“想如今”句,则明白点出;下阕由己及人,结末愈转愈深,曲折如意。全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恋情,娓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是词林艺苑之佳作。
山空天入海,倚楼(2)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3),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4)。新烟(5)禁柳(6),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7),门掩两三株。
远山随着空阔的长天没入了大海,我倚着高楼遥望海天之际,风势劲急黄昏时暮潮刚刚涌起。帘外斑鸠啼叫,周围一片细雨,几处闲置的冬田,隔河对岸开台春耕,趁着春雨锄地。嫩叶如烟雾缭绕着柳梢泛出新绿,想如今,这如烟的新绿定已染得西湖翠碧。我还记得当年在湖山深处隐居,两三株杨柳将柴门掩闭。
愁余。荒洲古溆(8),断梗(10)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11),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12),甚近来(13)、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14)梦也无?
这春色使我愁烦。荒芜的沙洲古老的江岸,枝梗断折、浮萍疏散,还要漂流到何处江湾?我自己依然感到,腰围只怕衣带减短,孤灯会照得身影瘦怯孤单。我常常怀疑自己很快能见到她那桃花般美艳的容颜,为什么她近来,反而连书信都已绝断。纵然说书信遥远,为何连梦里都不见?
(1)渡江云:词牌名。又名“三犯渡江云”。《清真集》入“小石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之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2)倚楼:倚靠在楼窗或楼头栏干上。唐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3)一帘鸠外雨:听帘外雨中斑鸠鸣声。鸠:鸟名,俗称斑鸠。
(4)动春锄:指春季开始锄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春锄起地,夏为除草。”
(5)新烟:清明改火,故曰新烟,唐《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曰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禁柳:宫中或禁苑中的柳树,此泛指西湖一带柳树。五代李存勖《歌头》词:“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杭州为南宋京都,故称西湖之柳为禁柳。
(7)深隐:深深隐藏,深山隐居。《鬼谷子·抵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
(8)古溆:古水浦渡头。
(9)淑:即水浦,小的港汊。
(10)断梗:用桃梗典故,比喻飘荡无定的人或物,也用来描写飘荡无定。
(11)围羞带减:腰围消瘦,带眼减缩。形容病愁瘦损。
(12)桃花面:谓人面艳美如桃花,指词人意中女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前蜀韦庄《女冠子》词之二:“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13)近来:指过去不久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唐柳浑《牡丹》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14)如何:怎么,为什么。唐韩愈《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这是一首伤离念远的怀旧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作者自辛卯(1291年)南归,至己亥(1299年)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以自称“山阴久客”。又云“一再逢春”,说明此词当为南归二年以后所作,时年作者已四十七岁。此时,家亡国破,一身孤旅,作为故国王孙,作品自多漂泊之感,怀旧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