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兴寺阁

苏轼 〔宋代〕 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真兴寺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篇首先写寺阁的高峻,并生动地绘出当诗人登高临远所见所闻。诗人又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寺阁的高度,表现了一种身临其境却带有幻想色彩的感受。然后引出对历史的回顾,点明建阁之人,以及眼前所见寺阁中留存的王中令威武的画像,正与险峻的寺阁共斗峥嵘,风格协调。篇末六句对建阁人非同寻常的胆气,极表惊叹和赞赏,并特别点明见到寺阁的壮观,即可推知王中令的英勇气概。全诗由阁到人,几度回环描写,跌宕有致,意境壮阔,语言雄健。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山川与城郭,漠漠(1)同一形。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市人与鸦鹊,浩浩(2)同一声。

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3)飞星(4)

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当年王中令(5)斫木(6)南山赪(7)

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写真(8)留阁下,铁面(9)眼有棱(10)

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身强(11)八九尺,与阁两峥嵘(12)

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古人虽暴恣(13),作事今世惊。

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者尚呀喘(15),作者何以(16)

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17)不观此阁,其人(18)勇且英。

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注释

(1)漠漠:密布、广布貌。

(2)浩浩:旷远貌。

(3)引手:伸手。

(4)飞星:流星。

(5)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北周及宋初曾两任凤翔节度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封邠国公。中令,中书令的省称。

(6)斫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

(7)南山赪: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 赪,赤色。

(8)写真:画像。

(9)铁面:黑脸。

(10)眼有棱:谓目光炯炯有神。

(11)身强:一作“身长”。

(12)峥嵘: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13)暴恣:暴戾骄纵。

(14)令世惊:一作“今世惊”。

(15)呀喘:张口喘气。

(16)胜:承受,力能担任。

(17)曷:何,何故。

(18)其人:指王彦超。

创作背景

《真兴寺阁》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进入仕途。此诗作于凤翔,为《凤翔八观》中的第六篇。

文学赏析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真兴寺阁》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