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宋代〕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宋末词人张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上阕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乌衣巷》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接叶巢莺(2),平波卷絮,断桥(3)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4)一抹(5)荒烟。

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待到蔷薇花开春光已少得可怜。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6),草暗斜川(7)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8)。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听说这深深的新愁,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只把紧掩重门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怕见落花纷飞,怕听声声啼鹃。

注释

(1)高阳台:词牌名,调名取自宋玉《高唐赋》,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接叶巢莺:语出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接叶暗巢莺。”

(3)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4)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5)一抹:一片。

(6)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

(7)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8)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创作背景

《高阳台·西湖春感》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有说作于德祐元年(1275)。黄畲《山中白云词笺》卷一:“此词于宋恭帝德祐年作者二十八岁时作。”张惠言《批校山中白云词》陆文奎跋语云:“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君王处乐,不知老之将至,余情哀思,听者泪落,君亦因是弃家远游无方者,此词盖斯时作也。时叔夏年二十八。此后皆入元所作。”

拼音版

gāoyángtái··西chūngǎn

jiēcháoyīngpíngjuǎnduànqiáoxiéguīchuánnéngfānyóukànhuāyòushìmíngniándōngfēngqiěbànqiángwēizhùdàoqiángwēichūnkānliángèngránwàn绿西línghuāngyān

dāngniányànzizhīchùdàntáishēnwéicǎoànxiéchuānjiànshuōxīnchóujīndàoōubiānxīnzàishēngmèngyǎnzhòngménqiǎnzuìxiánmiánkāiliánjiànfēihuātīngjuān

作者简介

张炎

张炎

南宋词人

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