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八变歌》是汉代的一首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五言诗,此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大体上可分三节:开头两句为第一节,点出时令、地点,提领全篇;中间四句为第二节,承接首句叙写秋景,并抒发高台览物之情,表现出清秋的凄凉与衰飒的气氛;最后四句为第三节,由叙景转为抒怀,遥承前文的登台远眺,提明篇旨。全诗通篇笔意融贯,浑成一体,其写景有独创之处,具体表现为描绘自然风物带有某种喻示性,且写景在诗中占有显著的篇幅和地位,意味着文学创作已开始出现把自然景物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描写对象的趋向。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1)。
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2)来。
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枯桑鸣中林(3),络纬(4)响空阶。
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
翩翩飞蓬(5)征(6),怆怆(7)游子怀。
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故乡不可见,长望(8)始此回(9)。
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1)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原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2)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3)枯桑鸣中林: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飒飒作响。
(4)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5)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商子》:“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
(6)征:行。
(7)怆怆:忧伤悲痛貌。
(8)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
(9)此回:犹此番,此次。
《古八变歌》此诗作者及写作年代均已难确考。旧时选家如明王世贞的《古诗选》、清沈德潜的《古诗源》认为作于汉代。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认为作于汉代,并归入“乐府古辞”类。因历来乐府诸书未收此诗,故逯钦立又云“此诗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