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
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
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
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
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
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
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
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折杨柳行》是汉代乐府诗中的一首民歌,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此诗列举夏桀、商纣、秦二世、吴王夫差、戎王、虞君等历史人物的相关事件,说明了如果干了是非颠倒的事,那么惩罚便会随之而来的道理。全诗语言精警,鉴戒意味浓厚,虽多说教气息,但并没有令人生厌的面目,反倒富有哲理味。
默默(1)施行违(2),厥罚随事来。
昏聩糊涂干下颠倒是非的事啊,那惩罚自然要随之而来。
末喜(3)杀龙逢(4),桀放于鸣条(5)。
嬖幸妺喜杀掉关龙逢,夏桀因此被放逐到鸣条。
祖伊(6)言不用,纣头悬白旄(7)。
商纣听不进祖伊的谏言,人头便被挂在旗杆。
指鹿用为马(8),胡亥以丧躯。
赵高指鹿说成马,胡亥因而把命搭。
夫差(9)临命绝,乃云负子胥。
夫差临死才醒悟,说他再无面目见子胥。
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10)。
戎王接纳女乐十六个,致使贤臣由余也失却。
璧马祸及虢(11),二国俱为墟。
贪图好马和玉壁,虞虢因此变废墟。
三夫成市虎(12),慈母投杼趋(13)。
三人说市上有虎就成真,仁慈的母亲也不免惑众论。
卞和之刖(14)足,接舆归草庐。
既然卞和献玉反被砍掉足,就难怪接與要佯狂归草庐!
(1)默默:即“墨墨”,昏暗。
(2)违:不正。施行违,干是非颜倒的事。
(3)末喜:即妺喜,夏桀之妻。
(4)龙逢:即关龙逢,夏桀之臣。
(5)鸣条:在今山西安邑县西。《史记·夏本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鸡条,遂放而死。”
(6)祖伊:殷末贤臣,在周人战胜黎国的时候,曾告被说:“惟王淫戏,用自绝”,因此天命人心都不顺殷。
(7)白旄:竿头上有犛牛尾的旗子。周人入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斩下纣的头悬在有白旄的旗杆上。
(8)指鹿用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日:“马也”。二世笑曰:承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9)夫差:春秋时吴国的国王。他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强大起来,伍子胥看出越国是吴的心腹威胁,因而反对与越讲和,屡谏夫差,夫差不听,反因太宰譎的谗言,赐伍子胥死。夫差后来被越国打败,临死时才悔悟,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
(10)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春秋时秦国与戎为邻,其国有贤臣由余,秦穆公要离间其君臣,便送女乐二八给其王。由余因被疏远,终于归秦。
(11)璧马祸及虢:春秋时晋献公要伐虢国,向虞国借路,以好马好玉送给虞君,虞君贪这两件礼物,许晋军借路,结果,晋军灭號后,回头又把虞国灭了。
(12)三夫成市虎:古代成语,是说如果连续有三个人都说市上有虎,无论有没有,人们都信为真的了。
(13)慈母投杼趋: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赶紧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系了人”。曾参母亲相信儿子的品行,不理会这个报告。
(14)刖:割脚的酷刑。
《折杨柳行》此诗作年难以考证,大概是当时贤臣进谏不成之后所作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此应是贤者谏不得行,而作诗以讽。”
民歌的特点之一,是不避直露,其中有首句即标示主旨以领起全文一格,这篇《折杨柳行》就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此诗头两句开宗明义便点明:如果昏昏聩聩干了是非颠倒的事,那么惩罚便会随之而来。下面列举有关夏桀、商纣、秦二世、吴王夫差、戎王、虞君等这一连串的历史事实,都在说明这一点、证实这一点,回应开头两句。
诗里特别突出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干了错事、坏事,就必然要受到惩罚,休想逃脱;必然要自食恶果,承担后果。强调这种必然性,把这种历史经验、人生体悟加以聚焦、升华,便具有了警戒和警醒作用。
《折杨柳行》这篇作品鉴戒意味颇浓,但并没有令人生厌的面目,反倒富于精警的哲理味。其原因不但在于诗中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凝结着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得力于所选事例自身因果关系的真实、显明,论旨与例证之间又呼应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