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南北朝〕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徵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南北朝宋时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在表现壮士赴敌投躯的忠良气节时,穿插胡地风物奇观的描写,是南北朝时期罕见的接触边塞生活的名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羽檄起边亭(1)烽火(2)咸阳(3)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徵师(4)(5)广武(6),分兵救朔方(7)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8)精且强。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按剑怒(9),使者遥相望。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雁行(10)(11)石径,鱼贯(12)飞梁(13)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箫鼓(14)流汉思(15),旌甲被胡霜。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马毛(16)如猬,角弓(17)不可张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18)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

(1)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2)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3)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4)徵师:一作“徵骑”,徵发的部队。

(5)屯:驻兵防守。

(6)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7)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8)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9)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10)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11)缘:沿着。

(12)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13)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14)箫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15)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16)缩:蜷缩。

(17)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18)投躯:舍身、献身。

拼音版

dàichūběiménxíng

biāntíngfēnghuǒxiányáng

zhēngshītúnguǎng广fēnbīngjiùshuòfāng

yánqiūjīngān竿jìnzhènjīngqiěqiáng

tiānànjiànshǐ使zhěyáoxiāngwàng

yànxíngyuánshíjìngguànfēiliáng

xiāoliúhànjīngjiǎshuāng

fēngchōngsàishāpiāoyáng

máosuōwèijiǎogōngzhāng

shíwēijiànchénjiéshìluànshízhōngliáng

tóubàomíngzhǔshēnwéiguóshāng

作者简介

鲍照

鲍照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14—466),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