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杜甫 〔唐代〕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后游》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虽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寺忆(1)游处,桥(2)再渡时。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江山如有待(3),花柳自无私。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野润烟光(4)薄,沙(5)日色迟。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客愁全为减,舍(6)复何之(7)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

(1)曾:一作“新”,一作“重”。

(2)怜:爱。

(3)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4)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5)暄:暖。

(6)此:指修觉寺。

(7)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创作背景

《后游》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拼音版

hòuyóu

céngyóuchùqiáoliánzàishí

jiāngshānyǒudàihuāliǔ

rùnyānguāngshāxuānchí

chóuquánwéijiǎnshězhī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