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海上乘槎(1)侣,仙人萼绿华(2)。飞升元不用丹砂(3)。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可见飞升上天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雷辊(4)夫差国,云翻海若家(5)。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潮声如雷滚动,在夫差的故国;潮水如云翻腾,在海神的老家。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1)槎:木筏。
(2)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3)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4)雷辊:雷滚;雷鸣。
(5)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