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苏轼 〔宋代〕 苏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海上乘(1)侣,仙人萼绿华(2)。飞升元不用丹砂(3)。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可见飞升上天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雷辊(4)夫差国,云翻海若家(5)。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潮声如雷滚动,在夫差的故国;潮水如云翻腾,在海神的老家。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1)槎:木筏。

(2)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3)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4)雷辊:雷滚;雷鸣。

(5)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创作背景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拼音版

nánzi··yuèshíguāncháo

hǎishàngchéngcháxiānrénè绿huáfēishēngyuányòngdānshāzhùzàicháotóuláichùmiǎotiān

léigǔnchàguóyúnfānhǎiruòjiāzuòzhōngānnòngqínxiěshēngguīxiàngshuǐxiānkuā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