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二

杨万里 〔宋代〕 杨万里

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桑茶坑道中八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写的是作者在安徽泾县桑茶坑道中所见的农民生活和劳动场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本来是动的景物,准确地摄下了动的画面,本来是静的景物,也能写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不要因为看到田埂细得像椽子似的就发笑,要知道田埂窄一些桑园和菜园就大一些。

岭脚置锥(1)结屋(2),尽驱柿栗上山(3)

山脚下那极狭小的一块空地是农民建房搭屋用的,他们把柿树、栗树都种到山顶上了。

注释

(1)置锥:即“置锥之地”,本意是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

(2)结屋:构筑屋舍。

(3)颠:顶端,上端。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是不复出矣。”(《宋史·杨万里传》)这首诗是杨万里当年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

文学赏析

《田塍莫笑细于椽》一诗写出了安徽乡村的耕种状况,暗示了农民艰辛的生活状况。前两句是写农民挖空心思,尽可能地利用耕地。“田塍莫笑细于椽”的正常语序为“莫笑田塍细于椽”。后两句说在置锥之地上建屋,暗示了农人生活的艰苦。此诗仿佛一幅农田图,画面的主题是:桑茶坑的农民没有让一寸能够种植的土地闲置。为了能多种桑菜,田埂可以“细于椽”;房屋不建在田边平坦之处,而是建在不能耕种的山脚下;山岭上虽然不能种粮种菜,但是能种树,就把柿子树和栗树种到山头。“驱”字用得非常巧妙,仿佛柿树栗树本来不愿上山,而是像牛羊一样被人赶上山去的,这不仅给诗添了几分趣味,也让人联想到农人“驱”树上山定然是费了不少力气。读罢全诗,人们固然会赞叹农民挖空心思利用土地的智慧,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生发感慨:如此辛劳,却也只换来“置锥之地”作为安身之所!杨万里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也曾到江南东路各州县巡查,在那次巡查途中他写过《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诗,其中一首与上面选的这首小诗非常类似:“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这或者就是桑茶道农田图的画外之音。

作者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其特点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亦能文。有《诚斋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