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泻水(1)置(2)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亦有命,安能(3)行叹(4)复坐愁?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酌(6)酒以(7)自宽(8),举杯断绝(9)歌(10)路难(11)(5)。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心非木石(12)岂无感(13)?吞声(14)踯躅(15)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泻水:下泻的水流。
(2)置:放置在。
(3)安能:哪里能够。
(4)行叹:行路时叹息。
(5)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6)酌:用勺子舀取。《说文》酌,盛酒行觞也。斟,往杯盏里倒酒。
(7)以:用以。
(8)自宽:自我宽慰。
(9)断绝:中断杜绝。犹拒绝。形容极其悲伤。
(10)歌:(再)歌唱。
(11)路难:《行路难》的简称。
(12)木石:木头和石头。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13)岂无感:岂能无有感情或感觉。
(14)吞声:不出声;不说话。吞下哭泣不敢出声。无声地悲泣。
(15)踯躅:用脚踏地,徘徊不前。踯,蹬踢。躅,足迹。践踏。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