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吁嗟篇》是汉末三国之际文学家曹植拟乐府旧题《苦寒行》而创作的一首诗,诗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实际上是一首歌咏“转蓬”的咏物诗。此诗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作者“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全诗取譬贴切,人蓬合一,句句写蓬,语语见人,情感流注,一气呵成。
吁嗟此转蓬(2),居世(3)何独然。
可叹我这流转的飞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艰难。
长去本根逝(4),宿夜(5)无休闲。
永远的离开了根茎随风飞去,朝朝与暮暮不得安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6)。
由东至西横过了多少曲路,从南向北越过了多少荒田。
卒(7)遇回风(8)起,吹我入云间。
突然遇上旋起的回风,把我吹入蓝天上的云间。
自谓终天路(9),忽然下沉渊。
我以为来到了天路便是尽头,谁知又堕入无尽的深渊。
惊飚(10)接我出,故(11)归彼中田(12)。
暴风再一次将我卷起,仍旧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我正要往南,却忽然朝北,正想往东,却被吹到了西边。
宕宕(13)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荡荡的我不知所归,一时间霍然消失,一时间又霍然出现。
飘飖(14)周(15)八泽(16),连翩历五山。
我曾经飞遍了八大湖泽,也曾经走遍了五岳的山巅。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尝尽了人生流离无定的痛楚,有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艰?
愿为中林(17)草,秋随野火燔(18)。
我愿作那林中的小草,随着秋燔的野火,化作一缕缕尘烟。
糜(19)灭岂不痛,愿与根荄(20)连。
就算要承受野火烧燎的痛苦,能与根荄生死相连,我也心甘情愿。
(1)吁嗟篇:乐府诗题,属《相和歌·清调曲》。吁嗟,感叹词。
(2)转蓬:随风而动的蓬草花。蓬属菊科植物,秋日花朵干枯,“遇风辄拔而旋(转)”(《埤雅》),与人们离乡漂泊的景况很相像,因此常被诗人所歌咏。曹操《却东西门行》,就曾以它的“随风远飘扬”,抒写过“何时返故乡”的感情。但曹植之瞩目于转蓬,却与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际有关。
(3)居世:生在世上。
(4)长去本根逝:言永失根茎。
(5)宿夜:同“夙夜”,从早到晚。
(6)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七陌、九阡,指东西南北广大地区。
(7)卒:同“猝”,突然。
(8)回风:旋风。
(9)自谓终天路:自以为能始终在高空中。
(10)惊飚:自下而上的暴风。
(11)故:仍旧。一说同“顾”,犹“岂”。
(12)中田:即田中。
(13)宕宕:通“荡荡”,流荡无依的样子。
(14)飘飖:飞动不定。
(15)周:遍。
(16)八泽:古代的八个大泽(湖),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渚,楚有云梦,吴越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
(17)中林:即林中。
(18)燔:烧。
(19)糜:碎烂。
(20)根荄:草根。根,一作“株”。
《吁嗟篇》此诗作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写此转蓬诗时,已是他文学创作的末期,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时段。曹丕即位后,曹植身受极为沉重之政治迫害,幽禁独处,死生莫测。唯一希望是如何能够解除法制的控制,争取人身自由。《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云:“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可见当时曹植正遭受排挤、打击、失去自由、理想落空的境遇。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曹植为排解心中苦闷,曾作琴瑟调歌,其辞即为《吁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