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函谷应诏》本诗的作者是唐太宗的妃嫔徐惠(即徐贤妃)。此诗作于贞观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时唐太宗亲征高丽,先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前往洛阳,在那里停留数月后,再发定州,随后从定州前往辽东。徐贤妃一路陪伴太宗,直至定州。在经过函谷关时,应诏写下此诗,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函谷关深秋时节的壮丽景色,境界弘大,气势雄浑。
秋风起函谷(1),劲气(2)动河山。
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偃松(3)千岭上,杂雨二陵(4)间。
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低云愁广隰(5),落日惨重关。
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此时飘紫气(6),应验真人还。
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1)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
(2)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3)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
(4)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5)隰:低湿的地方。
(6)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秋风函谷应诏》作于贞观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当时唐太宗亲征高丽,率大军从长安前往洛阳,再到定州,经过函谷关时,徐贤妃应诏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