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曹植 〔两汉〕 曹植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喜雨》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表面写久早逢雨的喜悦,实际是希望明帝曹叡能如天之无私,重用自己,使自己实现建立功业的理想,通过吟咏及时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整治愿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太和二年天大旱,庄稼没有收成,黎民百姓特别饥饿。

(1)(2)广!(3)育此群生(4)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弃之(5)必憔悴,惠之(6)滋荣(7)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庆云(8)从北来,郁述(9)西南征。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时雨(10)终夜降,长雷(11)(12)我庭。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嘉种(13)膏壤(14)登秋(15)(16)有成。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注释

(1)覆:覆盖。

(2)弥:普遍。

(3)苞:丰茂。

(4)群生:众生,这里指众生物。

(5)弃之:(上天)抛弃群生。之:群生。

(6)惠之:给群生恩惠,对群生照拂。

(7)滋荣:滋生繁茂。

(8)庆云:即景云,也称卿云。古人迷信,以为是祥瑞之气。

(9)郁述:即郁律,古“述”“律”音义同,云气上升的样子。

(10)时雨:及时雨。

(11)长雷:响声持久的雷。

(12)周:环绕。

(13)嘉种:良种。

(14)膏壤:肥沃的土壤。

(15)登秋:秋熟。登,成熟。

(16)毕:同“必”,一定。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喜雨》该诗。

拼音版

tiānguǎng广bāoqúnshēng

zhīqiáocuìhuìzhīróng

qìngyúncóngběiláishù西nánzhēng

shízhōngjiàngzhǎngléizhōutíng

jiāzhǒngyínggāorǎngdēngqiūyǒuchéng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