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洞庭湖》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这支小令正面写了西施、范蠡,倾面引出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文种,通过这几个人物不同的行藏不同的命远,发出了感叹。全曲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赞扬了范蠡功成身退、归隐五湖的高洁行为。
画不成,西施女(2),他本倾城却倾吴(3)。高哉范蠡(4)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5)不钓鱼,便索(6)他学楚大夫(7)。
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归去了,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
(1)洞庭湖:即太湖,因湖内有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所以又叫太湖。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范蠡寻得在溪边浣沙的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做为讲和的条件,吴王迷恋西施,不理政事,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2)画不成,西施女:赞叹西施的美丽绝世无双,连画工都无法画出她的绝色姿容。
(3)他本倾城却倾吴:西施绝色姿容倾城倾国,然而却使吴国灭亡。第一个“倾”是让人为之倾倒的意思,第二个“倾”是倾覆的意思。
(4)范蠡:字少伯,春秋时越国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他同勾践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两人回国后,又辅佐勾践灭吴复国。复国后他认为勾践的为人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太平。便泛舟太湖,终不返。一说同西施泛海隐居而去。
(5)纶竿:就是钓鱼竿的意思。
(6)索:应当、不得不。
(7)楚大夫:指楚国人文种,他在越国任大夫。他和范蠡共同辅佐勾践完成灭吴复国的大业。复国后范蠡告诉他“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与处安。”要文种及早抽身,文种不听,后被勾践赐剑自刎而死;一说是指楚国大夫屈原,不被任用后投汨罗江而死。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奋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四块玉·洞庭湖》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