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

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

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

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曲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繁花盛开,让人心情激荡不禁,但自己却是孤独一人;颔联由暮鼓疏钟、灯息烛灭的夜景继续写诗人心情的凄凉忧郁;颈联以江水和垂柳的多情写诗人的无限怅惘;尾联由游人到黄昏纷纷自散成一片空漠而发出疑问。全诗用反衬手法,情景交融,意境凄清悲凉,情感深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日下(1)繁香(2)不自持(3)月中流艳(4)与谁期(5)

一株株一朵朵芳香袭人,盛开的百花让人情不自禁。明月下波光潋滟,可我不知道有谁能对我垂青?

迎忧(6)急鼓(7)疏钟断,分隔(9)休灯(10)灭烛(11)时。

满怀着忧愁,听暮鼓惊敲钟声轰响。在这灯灭烛息的时刻,更怀念那远方的亲人。

张盖(12)欲判(13)江滟滟(14)回头(15)更望(16)柳丝丝(17)

多想扬帆而去,看滟潋的江波正轻声召唤。还有那丝丝垂柳,更无限低徊充满深情。

从来此地(18)黄昏散(19)未信(20)河梁(21)是别离。

只可惜在这里相聚的人,到黄昏就各自分散。让人不敢相信在离别时,真会有象苏武李陵那样的感情。

注释

(1)日下:太阳落山,有时也可以指京城。在古代皇帝是象征太阳的,京城是皇帝的所在地,所以又称“日下”,带有天子脚下的意思。

(2)繁香:是泛指一切生长得华盛美好的植物,推延开也可以广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繁,是众多的意思;香,有时用来泛指美好的事物以及能散发芬芳气味的植物。

(3)不自持:不能自我保持,也就是身不由己的意思。

(4)月中流艳:是指柔和的月光所给人的舒适之感,以及在这种柔光照耀下所呈现出来的美好景象。流艳,流露出来的艳美、瑰丽,实际上是事物外在的美好形态所反映出来的内在美的素质。

(5)与谁期:是与哪一个相会,实际上是供谁欣赏,让谁享受的意思。期,是期会的意思。

(6)迎忧:迎来烦忧。

(7)急鼓:急促的击鼓声。

(8)疎钟断:疏通疏字,疏落的钟声也停止了。

(9)分隔:分离、隔开,也就是分手的意思。

(10)休灯:也就是用不着点灯了。休,是休止的意思。

(11)灭烛:在夜间是用烛光照明的,现在天亮了,就要将蜡烛吹灭,所以“灭烛时”实际上就是天亮的意思。

(12)张盖:张开伞盖。从这句诗的上下文来看,是指在船上张开伞盖,准备扬帆远航。

(13)欲判:说轻舟将要启航飞逝。判,在古代与拼字通用,又有翻飞的意思。

(14)江滟滟:形容江水平满荡漾。

(15)回头:就是回头的意思。回,通回字。

(16)更望:望了又望,一望再望。

(17)柳丝丝:一丝丝垂挂着的柳条。

(18)此地:就是指曲池。

(19)黄昏散:任何到曲池来游览和宴饮的人,一到天晚总是要离开这里回家的,所以说“黄昏散”。

(20)未信:不相信。

(21)河梁:本来是指桥,但有桥的地方总是有河的阻隔,所以“河梁”又引伸有分离的意思。

创作背景

关于《曲池》此诗的创作缘由,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比如“寓言令狐”(即令狐绹)、“去国之思”等说法。但今之学者多数不赞同此等说法。据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黄世中疏解,此诗应作于开成二年(837)秋,应是贵家游宴曲江,义山与其会,席中有所不能忘情也;据诗意,似李十将军或茂元曲池家宴,李商隐与焉而邂逅王氏小女,有恋之作。

拼音版

chí

xiàfánxiāngchíyuèzhōngliúyànshuí

yíngyōushūzhōngduànfēnxiūdēngmièzhúshí

zhānggàipànjiāngyànyànhuítóugèngwàngliǔ

cóngláihuánghūnsànwèixìnliángshìbié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