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马嵬坡》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此曲前半部分叙事,写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荒淫误国;后半部分议论,揭示了安史之乱的根源,抒发了国家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融叙事、议论、抒情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后世流传甚广。
睡海棠(1),春将晚。恨不得明皇(2)掌中看。霓裳(3)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4),引起那禄山(5),怎知蜀道难(6)!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1)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2)明皇:指唐玄宗。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4)玉环:杨贵妃字玉环。
(5)禄山:即安禄山。
(6)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文人非常热衷的题材。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关汉卿杂剧《唐明皇哭香囊》、庾吉甫杂剧《杨太真霓裳怨》,这些杂剧已经佚失。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四块玉·马嵬坡》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杨贵妃就像暮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娇憨可爱,唐明皇恨不得将她视作掌上明珠,天天观看。“睡海棠”是用典。《明皇杂录》记载:“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卿酒(清晨饮的酒)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醇耶?海棠睡未足耳!”“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十分传神。这三句揭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和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霓裳便是中原乱。”好景不长,安禄山发动了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袋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这种舞曲通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形象。据说,杨贵妃尤其擅长这种舞蹈。此句化用唐代杜牧的名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深宫内苑尽情寻欢作乐,轻歌曼舞,醉生萨死,毫不理会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昏庸和生活上腐朽,给野心家以机会,发动了祸国映民的叛乱,从而使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不是因为杨玉环的美,引起了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不会仓皇逃往四川,也不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将安史叛乱的责任归之于杨贵妃,乃是女人祸水论的传统偏见。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即便是讽刺、针砭,亦常常是旁敲侧击。其实作者不会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四块玉·马嵬坡》这首小令以精练见长。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睡海棠”“掌中看”着重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生活,简单明了,十分精练,为后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后半议论,用“不因”“怎知”几个衬字,写出安史之乱的根源。全曲只有三十六字,但融叙事、议论、抒情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