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御宇宙,汉帝恢武功。
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
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
既表祈年观,复立望仙宫。
宁为心好道?直由意无穷!
曰余知止足,是愿不须丰。
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所累非外物,为念在玄空。
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都令人径绝,唯使云路通。
一举凌倒景,无事适华嵩。
寄言赏心客,岁暮尔来同。
《游沈道士馆》是南朝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前十句写秦皇汉武奢侈无极,贪欲无厌,其求仙并非好道,是其情欲的延伸;暗讽梁武帝耽溺佛教的心迹,并为下段旁衬。中间八句写自身宿愿,只在玄道。山嶂竹树,寒水清风,清新旷远,一无尘秽,是沈道士馆的真景,也是诗人息心栖志的佳境。最后十句写与俗世决绝与仙人接遇的情志,表达了诗人自甘淡泊的愿望。全诗以古喻今,先后相衬,夹叙夹议,讽喻与游仙统一,显出构思之妙。
秦皇(1)御(2)宇宙,汉帝恢(3)武功(4)。
秦皇灭六国天下一统,汉帝夸武功拓土开边。
欢娱人事(5)尽,情性(6)犹未充(7)。
欢娱享乐人间美事尽,情欲难填仍是不知满。
锐意(12)(8)三山(9)上,托慕(10)九霄(11)中。
寻求神灵要登三仙山,向往上帝欲升九重天。
既表(13)祈年观(14),复立望仙宫(15)。
既建祈年之观求长生,又立望仙之宫要飞迁。
宁(16)为(17)心好道(18)?直(19)由(20)意(21)无穷!
岂为内心喜好真道术,只因人欲愈贪愈无厌。
曰余(22)知止足,是愿不须丰(23)。
我性俭朴知止也知足,此生淡泊愿望极有限。
遇可淹留(24)处,便欲息(25)微躬(26)。
若遇清静可以隐居处,便欲弃绝尘事自悠闲。
山嶂(27)远重叠,竹树近蒙笼(28)。
山岭远处重叠似屏障,竹树近处蒙笼如轻烟。
开衿濯寒水,解带临(29)清风。
敞开衣襟以寒水洗浴,解下腰带任清风吹临。
所累(31)非外物(32),为(30)念(33)在玄空(34)。
不为外物牵累身心静,意念凝聚只在玄道真。
朋来握石髓(35),宾至驾轻鸿(36)。
朋友来临手中握石髓,宾客至门驾御轻飞雁。
都令人径(37)绝,唯使云路(38)通。
且让人世小径全然断,唯使云间大路广而宽。
一举(39)凌倒景(40),无事(41)适(42)华嵩(43)。
飞升而去超然高日月,无须再往华嵩二山巅。
寄言(44)赏心(45)客,岁暮(46)尔(47)来同。
传语世上游赏清闲客,暮年携你同隐来此间。
(1)秦皇:秦始皇。姓赢,名政。先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封建,置郡县,统一法度。又广为奢侈,信方士,求神仙,修阿房宫,纵情游乐。
(2)御:统治。
(3)恢:扩大。
(4)武功:战功。
(5)人事:人间。
(6)情性:本性。此指欲望。
(7)充:满足。
(8)锐意:专心。
(9)三山:传说东海的三个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
(10)托慕:寄托仰慕。
(11)九霄:九天。指神仙所居之处。
(12)意:意愿、欲求。
(13)表:标志。此有建立意。
(14)祈年观:即祈年宫,秦宫名,在咸阳城外,穆公所造。
(15)望仙宫:汉宫名,在华阴。汉武帝所造。
(16)宁:岂。
(17)为:因为。
(18)道:道术。
(19)直:只。
(20)由:由于。
(21)意:意愿、欲求。
(22)余:沈约自称。
(23)丰:多。
(24)淹留:久留。指隐居。
(25)息:止。
(26)微躬:自身的谦称。
(27)山嶂:山岭。嶂,岭,山之横者。
(28)蒙笼:草木葱茂的样子。
(29)临:面对。
(30)为:因为。
(31)累:牵累、拖累。
(32)外物:身外之物。指人间的名利、荣华富贵等生命本体以外的东西。
(33)念:意念、信念。
(34)玄空:玄道。道体无形迹,故谓空。
(35)石髓:石之精髓。古时道家以为服之可以长生不老。
(36)轻鸿:轻捷的飞鸿。鸿,鸟名,神仙所乘。
(37)人径:与人间往来的路径。
(38)云路:云霄之路。指与九天上的神仙相通的路。
(39)举:高升。
(40)倒景:道家指天上最高处。李善注引《汉书》:“谷永曰:‘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如淳曰:“在日月之上,日月反从下照,故其景倒。”
(41)无事:无须、何事。
(42)适:往。
(43)华嵩:华山与嵩山。皆指仙人所居之处。李善注引《列仙传》:“呼子先者,汉中阚下卜师也,寿百馀年,夜有仙人持二竹竿来,至,呼子先,子骑之,乃龙也,上华阴山。”又:“王子乔好笙,浮丘公接以上嵩山。”
(44)寄言:传语。
(45)赏心:游赏快意于心。
(46)岁暮:喻年老。
(47)尔:你。
据《刻录》载,此诗一作《游沈道士金庭馆》,沈约作有《金庭馆碑》,碑文撰于永泰元年(498年)明帝崩后,此诗当是诗人沈约于永泰元年(498年)左右游道士沈恭馆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