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是南朝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登高望远之意;颔联写登高远望所看到的山峦、河水;颈联写看到景象所感;尾联写忧愁无从排遣。全诗意境含蓄素朴,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
高台不可望,望远(1)使人愁(2)。
不要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眺望远方使人愁怅。
连山无断绝(3),河水复悠悠(4)。
山峦连绵没有断绝,河水又是那么悠悠流淌。
所思(5)竟何在(6)?洛阳南陌头(7)。
所思念的人儿究竟在何方?就在洛阳城南的小路旁。
可望不可见,何用(8)解人忧(9)?
只能远远眺望而不能相见,何才能排谴我心中的忧伤?
(1)望远:眺望远方。
(2)使人愁:因不见情人而发愁。
(3)连山无断绝:写绵延伸展的山重重叠叠没有中断之处。
(4)河水复悠悠:写蜿蜓的河流悠长遥远。
(5)所思:所思念的人。
(6)竟何在:究竟在何方。
(7)洛阳南陌头:自答情人之所在。南陌头:南边道路的尽头。
(8)何用:用什么。
(9)解人忧:排解忧愁。
《临高台》系乐府旧题,古辞有“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谢朓用此题作“千里常思归”诗,临朓伤情,抒写羁愁,沈约此诗主旨与之相近,应为相与唱和之作,永明年间作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在南京鸡鸣山)。
首二句“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起笔点题,从反面着笔,概括登台远望而愁思袭来的总感受,与谢诗“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起笔道破主旨,正面点题相比,各有所致,一个“愁”字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这“愁”字写景,申发“望”中所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山势连绵,流水悠长,看不到尽头,无有终极,见登临之高,所望遥远,令人忽生彷徨怅惘之感,思绪茫然,一个“复”字,深化了诗人的“愁”思。五、六两句从以上思绪茫然中引出,“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自成问答,点明“所思”。“竟何在”三字提,“洛阳南陌头”得以突出。萧衍《临高台》亦云:“仿佛洛阳道,道这难别识。”又有诗云:“十四采桑南陌头。”可见都是沿用乐府民歌,一种泛指。含蓄地意味着诗人思念与眺望之中,不惟有故乡、亲人,还有美丽善良的女子,道破主题,含蕴颇为丰富。这缠绵的乡思、绸缪的爱情、美好的追求,与“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的景观联系起来,有一种深厚感人的力量。令人感到:美好事物十分遥远。境界苍茫,美感凄迷。最后二句“可望不可见”这五个字,正是此诗艺术境界之最大的美学特点。一种失落感,多么沉重。“何用解人忧”收住全篇。
《临高台》全诗语言浅近,承转开合自如。全诗由一个“愁”字出发领起,最后一个“忧”字结束。抒情意味浓重,情景相融。音韵和谐,沉着婉转。首尾扣合,有回环之美,读来余意不尽,饶有民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