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薛逢 〔唐代〕 薛逢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沙州人张义潮乘吐蕃内乱,率领不甘心受吐蕃统治和压迫的军民起义,终于收复了广大的河西陇右地区,也指出民族战争造成了流血,带来了灾难。此诗的语调比较平淡,但实际蕴含的情感,还是很浓烈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昨夜蕃兵(1)报国仇(2)沙州都护(3)破凉州。

昨天晚上,大军报了河湟失陷多年的深仇,这是沙州都护张议潮收复了凉州。

黄河九曲(4)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河湟地区从今起又归属大唐,你看那塞外敌尸纵横,鲜血四流。

注释

(1)蕃兵:本指吐蕃之兵,唐代宗年间,吐蕃大举进犯唐河西一带,凉州也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元(848年)沙州张义潮率领士兵及汉民逐走吐蕃守将,夺得沙州,后又收复河西等地献给唐王朝,故此处蕃兵当指被吐著占领之地的起义士兵。

(2)报国仇:指为唐朝报仇雪耻。

(3)沙州都护:即张义潮。沙州:唐时沙州辖今甘肃省安西县至新疆吐鲁番县一带,治所在今敦煌县。

(4)黄河九曲:泛指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当时为吐蕃所占。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统治者内部为争权而内战时,率领人民起义,赶走了吐蕃的守将,收复了沙州和晋昌(今甘肃安西一带)。大中四(850年)、五年(851年)间,张议潮又率军收复了吐蕃占领的伊州(今新疆哈密)、甘州(今甘肃张掖)鄯州(今青海东都)、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和兰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携带河西和陇右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到长安献给朝廷。唐政府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此后,张议潮率军与企图反扑及入侵的吐蕃、回鹘等族军队艰苦战斗了十余年。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张议潮率汉蕃兵七千余人,攻克凉州(今甘肃武威),咸通七年(866年)又光复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诗人薛逢,在张议潮率军攻克凉州后,非常兴奋,写了这首七绝《凉州词》纪此事。

文学赏析

《凉州词》此诗头两句“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讲的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收复了被吐蕃占领60年的沙州城,并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迅速收复瓜州、甘州、肃州等,并派遣十路使者赴唐,将河西十一州地图付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

第三句的“黄河九曲今归汉”,颇有自豪的味道,流过九十九道弯的、绵延数千里的黄河终于又回到唐朝,可是第四句便转出了悲凉:“塞外纵横战血流!”战乱并没有因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而终止,人民依然在流血。这句是指吐蕃内部的纷争,论恐热发动叛乱长达二十余年,据《资治通鉴》所载:“所过残灭,尸相枕籍”,“杀其壮丁……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而凉州也在收复的两年后,即咸通四年(863年)成为了唐、归义军与嗢末三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由此看来,诗人为祖国军队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又为原吐蕃治下的蕃汉各族人民深受内乱之苦而冲淡。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这首小诗的主题从爱国主义的层次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领域。诗人是爱国的,但他更呼吁把和平和安宁还给各族人民。

这首《凉州词》与其说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莫不如说更具有史料价值。从诗中“沙州”“凉州”等地名可以推断,反映的是中唐河湟(今青海、青海)一带的战事。此地本是吐谷浑领地,后来因闹内哄,国王被部下杀死,唐朝一度降服了那里的军队。但凶悍的吐蕃不断侵扰,经过多年的战争,便把这片土地争夺过去。

作者简介

薛逢

薛逢

唐代诗人

薛逢(约806—874),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841)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