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送别,前四句借征马写惜别之情,以马鸣渲染别离气氛;后四句抒写别时和别后情景,盼朋友早日归来。全诗以景寄情,俱用隐语,别有韵味。
征马(2)向边州(3),萧萧(4)嘶(5)不休。
征马前往边州,萧萧嘶鸣不休。
思(6)深应带别(7),声断为兼秋(8)。
意绪深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岐路(9)风将(10)远,关山月共愁。
歧路风伴你走得很通,关山月与你同分忧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11)?
赠诗送你从此离去,何日方是大刀之头?
(1)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
(2)征马:出行之马。
(3)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4)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
(5)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6)思:思绪。
(7)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8)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9)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10)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11)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此诗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唐时如有多人为朋友送别,往往各赋写一物以赠别。高适以乐府古题《征马嘶》为题,所以称“赋得征马嘶”。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此诗前四句以马鸣渲染别离气氛,征马似乎知道要远别,所以不停嘶鸣,鸣声悲切,因为它要随主人出塞;马嘶声断是因为这次出塞要在朔方过好几个秋天。这四句扣题写征马的鸣叫,并赋于征马以人的感情,烘托出离别的气氛。后四句言惜别之情。五、六句写别时和别后情景,以景寄情,仿佛风与月都为别离而愁苦,想象行者途中的孤独。“歧路风”“关山月”为慰勉之词。七、八句写别后,希望刘氏早日归来。最后用“大刀头”盼望朋友早日回来,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