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有奇特之草,产于空崖之地。仰鸟路而裁通,视行踪而莫至。挺自然之高介,岂众情之服媚。宁纫结之可求,兆延伫之能洎。禀造化之均育,与卉木而齐致。入坦道而销声,屏山幽而静异。犹见识于琴台,窃逢知于绮季。
《山兰赋》是南朝文学家周弘让的赋作。此赋通过描写山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的品性,抒发了作者脱略世故、渴望归隐的情怀,体现了超拔绝尘、高洁傲岸的精神追求。全文文辞质朴真率,语言流畅华美,抒情言志,不乏风骨。
爰(2)有奇特之草,产于空崖(3)之地。仰鸟路(4)而裁通,视行踪(5)而莫至。挺(6)自然之高介(7),岂众情之服媚(8)。宁纫结(9)之可求,兆(10)延伫(11)之能洎(12)。禀造化(13)之均育,与卉木(14)而齐致。入坦道(15)而销声(16),屏(17)山幽而静异(18)。犹见识于琴台(19),窃(20)逢知于绮季(21)。
有一种奇特的兰草,生长在荒山深处。举首仰望,飞鸟才能到达;低头寻觅,人迹莫能前去。它自然挺立,高尚耿直。怎会像世俗的情怀,一味讨妤献媚?岂能如屈原那样,采来联结成为佩带,到天国求女,傻乎乎地长期等待,就预示着可以实现?秉承着天地间阳光雨露,和一切花草树木同等的生长发育。进入平坦大道就会被践踏得销声匿迹,藏在深山则变得贞静而大放异彩!它被高人雅士所赏识,单单把它置于琴台之上以供赏玩,又被隐士们私自认作知己!
(1)山兰:兰科植物,一种香草。
(2)爰:发语词。
(3)空崖:荒山。
(4)鸟路:仅飞鸟可行,喻山路险峻。
(5)行踪:人的踪迹。
(6)挺:特出。
(7)高介:清高耿直。
(8)服媚:谄媚事人。
(9)纫结:以山兰为索相联结,此化用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句。
(10)兆:事情发生前的迹象。
(11)延伫:痴情地等候。
(12)洎:及,达到目的。
(13)造化:天地。
(14)卉木:草木。
(15)坦道:平坦大道,喻仕途。
(16)销声:被践踏得不露形迹。
(17)屏:闭藏。
(18)静异:贞静而不平凡。
(19)琴台:弹琴之台,喻高雅之人。
(20)窃:私下。
(21)绮季:即绮里季,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秦末隐居南山,以避乱世。因皆须眉皓白,称为四皓,是著名的隐士。
兰是一种香草,历来被视为品德高洁的象征。昔孔子周游列国,不能施展才能,曾托辞于香兰,作《猗兰操》,以抒发生不逢时的失意心情。周弘让早年仕途失意,乃隐居茅山不仕,曾作《留赠山中隐士》诗记叙自己的隐士体验。虽屡有征召,他仍不动心,于是有《山兰赋》之作,用以明志。
自屈原《离骚》开创美人香草的象征体系以后,兰便标悬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山兰赋》中的兰草生长于高、幽、静的“空崖之地”,“挺自然之高介,岂众情之服媚。宁纫结之可求,兆延伫之能洎”,他傲然独立、淡泊自守,甘愿寂寞、不求闻达,唯一等待和期盼的,是与自己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己。
《山兰赋》中的这株兰草其实就是周弘让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质朴真率的文辞抒发了脱略世故、渴望归隐的情怀,体现了超拔绝尘、高洁傲岸精神的追求。“入坦道而销声,屏山幽而静异”,侧重山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的品性,抒发作者超拔绝尘的节操和渴望归隐的情怀。他把山兰比作自己的化身,“挺自然之高介,岂众情之服媚”二句把那傲岸不群,绝不低首下心谄媚事人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入坦道而销声”一语,把仕途的险恶也点染得令人惊心动魄。难怪他要幽居深山,甘愿做个隐土。他不是孤芳自赏,“独见识于琴台,窃逢知于绮季”,说明在世上还是有不少知音。后来迫于形势,出为侯景专政下的中书侍郎,人问其故。他说:“昔王道正直,得以礼进退,今乾坤易位,不至将害于人,吾畏死耳。”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到底没有坚持住山兰般的节操,所以“获讥于代”(《南史·周朗传》)。形势会变的,人也是会变的,单就《山兰赋》而言,不仅以物寓意,抒情言志,不乏风骨,而且语言流畅而华美,是一篇比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