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探梅

徐再思 〔元代〕 徐再思

昨朝深雪前村,今宵淡月黄昏。

春到南枝几分?水香冰晕。唤回逋老诗魂。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天净沙·探梅》是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创作的散曲。此曲写雪后月下赏梅,围绕“探梅”二字,展现出作者寻梅、探梅、访梅、赞梅、咏梅等一系列行为方式与心理活动。全曲格调清新,生意盎然,化用诗词名句,了无斧凿之痕。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昨朝深雪前村,今宵淡月黄昏。

昨日前村里雪下得很大,今夜月光朦胧昏黄。

春到南枝几分?水香冰晕(2)。唤回逋老(3)诗魂。

梅花是春的使者,不知那南枝上的梅花开了几分?水中浸透了梅花的幽香,冰上倒映出梅花的倩影,此情此景该能换回林逋老先生写诗的灵感。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2)水香冰晕:形容梅花淡淡的香和雪中看梅,梅花所带的光晕。冰晕,冰上倒映出的梅花的晕影。

(3)逋老:指宋代隐士林逋,以喜爱梅花闻名。

创作背景

元代后期,散曲朝着典雅工致、凝练含蓄的文人化方向发展。这支令曲从其特点看,当作于元代后期,为冬春之交探梅寻梅访梅之作。

文学赏析

元人多喜融诗句、诗意入曲。徐再思的这首《天净沙·探梅》正是一例。曲的首句“昨朝深雪前村”,语出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据《五代史补》记述,齐己曾携所撰诗谒见郑谷,上引第二句诗的后三字原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但这里采这两句诗入曲时,意不在写梅花是“数枝开”还是“一枝开”,自然就略去了这后三字。曲的次句“今宵淡月黄昏”,出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却略去了前四字。曲的第三句则从韩偓《早玩雪梅有怀亲属》诗“北陆候才变,南枝花已开”及晁端友《马处厚席上探得早梅》“北陆寒犹在,南枝春已归”句化来,而以问语出之。

联系曲题一一《探梅》来看,这首曲的前三句都紧扣“探”字,是就“探”字运思立意的。探,在这里虽含有看望意,却是从探寻、探问引申出的。梅而需探寻探问,自是早梅,所以首句采用的是齐己《早梅》诗,第三句也着眼于早发的南枝。但不管是齐己所写,还是林逋、韩偓、晁端友所写,都是赏梅的句子,都是已见梅花而咏梅花。这三句曲文虽然借用了这些诗句,而经过点化、剪裁、重新组合、巧加连缀,就另成意境,所写的是尚未见梅而动探梅之念。首句之所以只截取齐己诗的前一句和后句的前半句,是因为使曲中人动探梅之念的只是昨朝前村的深雪,至于雪里的梅花是开了“一枝”还是“几枝”,有待探而后知。次句之所以只截取林逋诗句的后三字,因为吸引他去探的只是那朦胧的月色,而梅花之是否“暗香浮动”,也要探而后知,需留到后面去写。这两句合起来,是以昨朝之雪、今宵之月暗中逗引,渲染探梅的环境气氛,从而逼出曲中人对梅花消息、南枝春讯的关注,以“春到南枝几分这样一个问句透露其“探”梅的意念。

如上述,曲的前三句还没有写到看见了梅花,后两句才写到见梅后的观感,这里对梅花的描写只用了“水香冰晕”四字,却写了花香,写了花姿,也显示了花品,还展示花开的环境是在水边和冰雪里。句中的“水香”二字,即张道洽《梅花》诗“水际寒香迥”句意,又似把上举林逋诗句中的“暗香浮动”之境与其上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境合起来,写梅花的幽香之在水边、水上飘扬荡漾。“冰晕”二字,则既是写冰雪衬映下梅花的光影,也是写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品格。林逋《霜天晓角》词“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苏轼《西江月》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朱敦儒《蓦山溪》词“冰姿素艳,无意压群芳”,也都不仅描绘梅花的形态,还赞美了它的格调和品质。而既然这首曲是探梅之作,不是咏梅之作,就在已用这“水香冰晕”四字对梅花作了高度概括后,不再多事描摹。接下来,收转曲笔,以“唤回逋老诗魂”一句结束了全篇。这一结句写因见梅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东阁官梅动诗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句中之提到林逋,是因为林逋爱梅,写有多首咏梅诗,其《梅花》诗中有“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两句,这里就以他为吟咏梅花的代表人物。

这支小令典型地体现了元人喜欢融诗句、诗意入曲的特点。此曲前两句“昨朝深雪前村,今宵淡月黄昏”,意思是说:昨天大雪纷飞,今天天气放晴,淡淡的月光洒在厚厚的积雪上。第一句出自唐末五代诗僧齐己的《早梅》,第二句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小令写作者踏雪寻梅,十分殷勤,每天都急切地想知道梅花开了多少。前三句还没有写到看见了梅花,后两句才才写到见梅后的观感。“水香冰晕”四字,既写了花香,也写了花姿,又显示了花品。当闻到梅花的清香,看到梅花的娇姿时,作者胸中顿时升腾起浓浓的诗兴。此曲通过寻梅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

就整首曲子而言,如果说它前三句是在“探梅”的“探”字上着笔,那么,它的后两句的上句是写探而所见,下句是写探而所得。这样就把“探梅”这个题目写得很足了。

作者简介

徐再思

徐再思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与张可久、贯云石为同时代人。钟嗣成《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一生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散曲作品多写自然风景和闺阁之情。风格清丽,注重技巧。今人任讷将其散曲与贯云石(号酸斋)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得其小令一百余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