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野外(1)罕(2)人事(3),穷巷(4)寡轮鞅(5)。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白日(6)掩荆扉(7),虚室绝尘想(8)。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时复(9)墟曲中(10),披(11)草共来往。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无杂言(12),但道(13)桑麻长。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常恐霜霰(14)至,零落同草莽(15)。
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1)野外:郊野。
(2)罕:少。
(3)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4)穷巷:偏僻的里巷。
(5)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6)白日:白天。
(7)荆扉:柴门。
(8)尘想:世俗的观念。
(9)时复:有时又。
(10)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
(11)披:拨开。
(12)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13)但道:只说。
(14)霰:小雪粒。
(15)莽:草。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