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
种苗在东皋(1),苗生满阡陌(2)。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日暮巾柴车(3),路暗光已夕。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归人(4)望烟火(5),稚子候檐隙(6)。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问君亦何为,百年(7)会有役(8)。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但愿桑麻(9)成,蚕月(10)得纺绩。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素心(11)正如此,开径望三益(12)。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1)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
(5)烟火:炊烟。
(6)檐隙:檐下。
(7)百年:一生。
(8)役:劳作。
(9)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10)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11)素心:本心,素愿。
(12)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