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魏晋〕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种苗在东皋(1),苗生满阡陌(2)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日暮巾柴车(3),路暗光已夕。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归人(4)烟火(5),稚子候檐隙(6)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问君亦何为,百年(7)会有(8)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但愿桑麻(9)成,蚕月(10)得纺绩。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素心(11)正如此,开径望三益(12)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注释

(1)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

(5)烟火:炊烟。

(6)檐隙:檐下。

(7)百年:一生。

(8)役:劳作。

(9)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10)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11)素心:本心,素愿。

(12)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文学赏析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这首诗长期被选入陶集,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