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梅尧臣 〔宋代〕 梅尧臣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虽写送别,但是诗人深情送别马遵,而以国计民生为意,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春风如一位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姑娘,迈着纤纤细步款款而来。她挥舞剪刀,尽情地展示那高超的女工技巧。她先裁出了柳叶,随着柳条袅袅依依地舞蹈;又裁出杏叶、桃叶,嫩嫩的,绿绿的,如小孩子的眉眼,似乎对着人笑。杏花开了,花瓣圆圆的,肥肥的;桃花开了,花瓣尖尖的,厚厚的。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1)牢。

桃花、杏花开满枝头却毫不拥挤,既不太稀,也不太密,显得疏密得当。风姑娘还精心地打扮这些花朵,给它们穿上了红的,白的,粉红的衣服,白的如雪,红的如胭,真是艳丽无比,将春天装点的万紫干红,灿烂生辉。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3)

而现在天气已经有所好转,那整日吵闹的黄鹂停止了呜叫,深深的园子里,幽静的沟壑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

役徒开汴(4)前日(5),亦将决水归河槽(6)

而且,从事引黄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黄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这样,断航日久的汴河通行在即,马遵也即将可以离京赴任,怎能不令人欢喜鼓舞呢?此时又何须悲悲切切呢?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7)已近沟已淘(8)

长时间以来,都城里的人每天都引颈而望,盼望着早降甘霖,他们心情就像是那渴极的人盼望水喝一样的急切。寒食前夕,京城里大小沟渠都也已经疏通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地排洪。

何当黄流(9)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黄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皆大欢喜呀。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10)

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

吾愿取之勿求羡(11)穷鸟困兽(12)易遯逃。

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13)

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

国给民苏(15)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要是地方太平,不生事端,那么就有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注释

(1)燕脂:同胭脂。

(2)黄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

(3)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4)开汴:疏浚汴河。

(5)放:停止。

(6)河槽:河床。

(7)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

(8)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9)何当黄流: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

(10)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11)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

(12)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13)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14)雎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15)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创作背景

皇桔四年(1052)二月,在汴京东城送别友人马遵赴任而作,尧臣时在汴京监永济仓。

拼音版

dōngchéngsòngyùnpàncháyuàn

chūnfēngchěngqiǎojiǎndāoxiāncáiyángliǔhòuxìngtáo

yuánjiānzuòbànshūyányòurǎnyànzhīláo

huángwèimíngjiūshēnyuánjìngshùshēngáoáo

kāibiànqiánfàngjiāngjuéshuǐguīcáo

dōurénqīngwàngruòjiāohánshíjìngōutáo

dānghuángliúzhìshēnchǐshuǐgāo

dōushuǐshǐshùnhuíqīngdāo

pínniánchǔsuìhànrěnwèishēngzhīgāo

yuànzhīqiúxiànqióngniǎokùnshòudùntáo

jīnchūchéngqínsòngzijiǔdiǎnpáo

shùxiàngsuīyángtàiyǐnjiēyīngháo

shìèrgōngpíngshuōwànfēnmáo

guógěimínyǒuxiádōngyuánnǎiyóuáo

作者简介

梅尧臣

梅尧臣

北宋诗人、官员,宋诗开山祖师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1049—1054年)初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