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是南宋诗人吴锡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这首诗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幽情”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韶光(1)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大半春光,已经别去匆匆,多少幽情,心头阻隔难通。
燕未成家寒食(2)雨,人如中酒(3)落花风。
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人却像喝醉了酒,在落花风雨里,昏昏然。
一窗草逆(4)濂溪老(5),五亩园私(6)涑水翁(7)。
一窗绿草,迎接着周敦颐先生;五亩田园,偏爱着司马光。
无赋招魂(8)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写不出《招魂》那样的辞赋,难以欢笑,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1)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2)寒食:即寒食节。
(3)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4)逆:迎接。
(5)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6)私:偏爱。
(7)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
(8)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吴锡畴为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咸淳(1265—1274年)间,南康守叶阊聘他做白鹿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山林为乐。国破家亡之际,有力挽狂澜而杀身成仁者,也有隐遁山林以保全名节者,《春日》这首诗即作者为表现后者的心态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