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李贺 〔唐代〕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首联作者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作者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全诗构思新奇,抒情深细,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别浦(1)今朝暗,罗帷(2)午夜愁。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鹊辞穿线月(3)(4)曝衣楼(5)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天上分金镜(6),人间望玉钩(7)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8)(9)值一年秋。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注释

(1)别浦:指天河、银河。浦:水边。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2)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3)鹊辞穿线月:“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4)花:黎简校作“萤”。

(5)曝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6)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7)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8)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9)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创作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七夕》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拼音版

biéjīncháoànluówéichóu

quèchuān穿xiàn线yuèhuālóu

tiānshàngfēnjīnjìngrénjiānwànggōu

qiántángxiǎoxiǎogèngzhíniánqiū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诗鬼)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全唐诗》存诗5卷。有《昌谷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