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庙

何景明 〔明代〕 何景明

漂泊依刘计,间关入蜀身。

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

峡路元通楚,岷江不向秦。

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春。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昭烈庙》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按着时间顺序,叙刘备创业之艰;颔联承上而发议论,汉帝国已彻底瓦解,在这乱世中,唯有刘备有诸葛亮能竭忠为君;颈联借四川地形生发,含蓄地概括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基本国策;尾联中生出感叹,以满目苍翠掩映下的空山古祠寄托诗人自已的兴怀。全诗叙事简扼,议论正统又耿直,颇有古调,显得清峻脱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漂泊依刘计(2)间关入蜀身(3)

刘备漂泊无依,曾投靠荆州刘表,之后又西进,道路崎岖,辗转而至益州。

中原无社稷(4),乱世有君臣。

时曹魏代汉,中原已无全国的统一政权,在乱世中刘备却有竭忠为君之臣。

峡路(5)元通(6)岷江(7)不向(8)

三峡的道路通向楚国故地,岷江之水不流向古秦国。

空山一祠宇,寂寞翠华(9)春。

这一座昭烈祠庙,在寂寞的空山旷野中,显得如此的萧条寂莫。

注释

(1)昭烈庙:刘备的庙宇。备死后,谥曰昭烈皇帝。

(2)漂泊依刘计:刘备起事之初,未有尺寸之地,曾先后依陶谦、依曹操、依袁绍,均不得志。及曹操破袁绍,南击刘备,备乃使糜竺、孙乾与刘表取得连系。表亲自郊迎,待以上宾之礼并增强其兵力,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多归之。

(3)间关入蜀身:益州牧刘璋遣法正等以四千人迎刘备,前后赂遗以巨万计。法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备乃留诸葛亮、关羽据荆州,自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间关,犹言道路难行,崎岖展转而至。

(4)中原无社稷:言广大的中原地区,已无刘氏的政权。社稷,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乃立国的要素,因以社稷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5)峡路:长江三峡的道路。

(6)楚:古国名辖境约有湖北、湖南及江西、安徽的一部分。

(7)岷江:江名,在四川省中部。源出岷山北部的羊膊岭,南流经松潘县至灌县,分为内外二江,至江口复合,至乐山流入大渡河,至宜宾并入长江。

(8)秦:古国名,奄有今陕西地。

(9)翠华:用翠羽饰于旗竿顶上的旗,为皇帝的仪仗,因以代指皇帝。此指庙宇前的旗竿。

创作背景

《昭烈庙》此诗当作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之间,何景明时由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升为陕西按察使、提学副使,过昭烈庙,感怀古事而作。

文学赏析

《昭烈庙》这首五律是一首怀古之诗。诗人作此诗时,已是诗人一生短暂的三十九年旅程的最后几年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历史、人生、社会的理解和表述也绝不再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因而此诗避免了一般感怀古事之诗情辞太滥而缺乏甄陶之力量的通病,显得清峻脱俗。

首联按着时间顺序,叙刘备创业之艰。汉灵帝末年,刘备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而至荆州依刘表,实属权宜之计。“间关”有崎岖展转之意,刘备因得荆州而力量始壮,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终于成都,故言“间关”。颔联承上而发议论,东汉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汉帝国已彻底瓦解,在这乱世中,唯有刘备能尽臣之职,诸葛亮能竭忠为君。叙事简扼,议论则既正统又耿直。颈联借四川地形生发。“峡”“岷江”皆是四川境内之地形特征。刘备入川后,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是东联东吴,北拒曹操。所以诗中用“元通”“不向”二词,概括了这一国策,与三峡、岷江紧密相扣。而刘备最终错误地兴兵伐吴,大败而归,使得汉朝复国无望,所以诗人在尾联中生出感叹,将历史的苍茫感置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之中,以满目苍翠掩映下的空山古祠寄托自已的兴怀。

这首诗中,诗人感叹刘备历尽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才在蜀中找到了安身立业之地,然不幸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待诸葛亮死后,汉祚遂亡,以至使三峡中的刘备之昭烈祠庙,在寂寞的空山旷野中,显得多么的萧条冷漠。杜甫所说的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哀伤之情,在这首诗中不禁油然而生,使人感到叹息、惋惜不已。

作者简介

何景明

何景明

明代文学家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因得罪刘瑾而落职,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事败,复起用,累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有《大复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