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一方面,诗中描写了边塞异常艰苦的环境,与戍边将士相伴的只有北风、城月、寒露等令人心悸的阴冷物象,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孤独无依和思乡之愁。另一方面,诗中描写了番人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入侵的势态,渲染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结尾两句写景,以缓解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虽然没有正面写将士们应对敌人来势凶猛的场景,但借景抒情,以曲笔描绘了将士们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形象,言尽而意犹未尽,令人玩味。
胡角引北风(1),蓟门(2)白于水(3)。
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
天含青海(4)道,城头月(5)千里。
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城头上明月照耀千里之外。
露下旗濛濛(6),寒金(7)鸣夜刻(8)。
寒露濛濛,旗帜迷茫难辨。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
蕃甲锁蛇鳞(9),马嘶青冢白(10)。
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
秋静见旄头(11),沙远席羁愁(12)。
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
帐(13)北天应尽(14),河声(15)出塞流(16)。
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1)胡角引北风:胡角吹时北风至,遂为北风由角声所引来。胡角,胡人的吹乐器。
(2)蓟门:《通志·地理略》:“蓟门在幽州北。”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王琦按:“蓟门即蓟州也,战国时属燕,秦为渔阳郡。唐开元十八年改置蓟州,取蓟邱以为名,文人多谓之蓟门。”
(3)白于水:言旷野上的风沙之色。
(4)青海:唐代为吐谷浑所据。《周书》:“吐谷浑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青海周围千余里。”
(5)城头月:一作“城头见”。
(6)濛濛:迷茫貌。
(7)寒金:塞下寒冷,金声亦带寒气。金,军中警夜时所敲击的铜器,即古时的刁斗之类。
(8)夜刻:夜间的时刻。
(9)蕃甲锁蛇鳞: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蕃(fān),同“番”。
(10)青冢白:指青冢之草亦尽,足见马群之多。青冢,即西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11)旄头:星名,即昴宿。《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
(12)席羁愁:一作“席箕愁”。席箕,塞北草名,可饲马。
(13)帐:军中帐幕。
(14)天应尽:指边荒。
(15)河声:黄河之声。一作“黄河”。
(16)出塞流:黄河源出青海,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复流向东北出长城之外,经内蒙古才又南入长城,故称。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往依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塞下曲》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