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道情》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创作的一支散曲,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厌倦与蔑视,体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心境。头两句起势不凡,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欲求作为的形象。接下来描写行路风尘仆仆,亦传递出一种勇于前进的英雄气概。到第五、六句,笔势笔力渐缓渐弱,情绪萎葛下来。及至最末一句“老来莫起功名念'',道出了碌碌奔竞功名事业后的失落感和破灭感,语淡而慨深。
雪毛马响狻猊䩞(2),神光龙吼昆吾剑(3)。冰坚夜半逾天堑(4),月寒晓起离村店。一身行路难,两鬓秋霜染。老来莫起功名念。
披着雕鞍的马匹,鬃毛上凝结着雪粒,沙沙作响。宝剑呼呼出鞘,耀闪着森森的寒光。半夜里踩着坚冰,逾越了大河大江。大清早伴着晓月起身离开客店,走出了村庄。独自一身领略行路的艰难,两鬓添上了白发苍苍。壮年已过,真不该再起什么求取功名的念想!
(1)道情:道家看破红尘的情味。
(2)狻猊䩞:饰绘着狮子(狻猊)图案的马鞍。
(3)昆吾剑:产于昆吾的宝剑,能切玉如泥。昆吾,《山海经》中神山名。
(4)天堑:难以逾越的天然坑沟,多指大江大河。
根据曲意,《塞鸿秋·道情》此曲当作于张可久晚年时期,旨在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与蔑视。因资料缺乏,此曲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雪毛”“神光”两句的第一组对仗,鳌呿鲸吞,奇峭劲拔,如中唐韩愈、李贺笔。“冰坚”“月寒”的第二组对句,虽亦不失劲瘦,气格已不如前,从风格印象上说,似晚唐马戴、姚合笔。到“一身”“两鬓”的第三组对仗,就完全成了宋人笔了。起笔的先声夺人,闪动着诗人年轻时气锐情豪、欲求作为的影子,是对“功名念”的富于形象性的诠释;而随后笔势笔力的渐缓渐弱,则映合了历经风霜劳苦磨折后壮志销蚀、心力灰颓的实况。小令虽是集中述写“老来”行路的一段感受,却在文气上给读者带来了字面以外的思索和体味。“老来莫起功名念”,语淡而慨深。如果没有这一句的总结,那么上文只不过见出了作者一时一地的经历,且缺乏行为的目的及其所蕴涵的悲剧感。而曲末添上了这七字,在读者的眼前,顿时浮现出白发苍苍的诗人,为了追求功名,跋涉关山,眠风宿雨,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策马踽踽前行的景象。“老来”二字,透露出作者年光蹉跎,一事无成的际遇:则“狻猊䩞”“昆吾剑”之类,便更添出了当年书剑裘马,碌碌奔竞功名事业的破灭感与失落感。这一结点出了“道情”的题旨。通常的“道情”作品,多为清静无欲的说教;该篇却以富于形象感与典型性的切身经历来逼出结论,确实是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