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西陵送别

张可久 〔元代〕 张可久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折桂令·西陵送别》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写送别。前半部分为别时的情景和心绪,后半写真诚友谊的可贵,最后三句是对开头的照应,也是对曲情的绾结。“春去春来”四句为一扇面对,前两句与后两句骈俪成文,切情切景,蕴藉自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2),人到西陵(3),恨满东州(4)。懒上归鞍,(5)开泪眼,怕倚层楼(6)

画船儿载不动离别的愁恨。人还在西陵,恨已经弥漫了整个东州。我无奈地踏上马儿回去,眼含泪水,懒得睁开,怕倚者高楼远眺。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7)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8),无计相留。

春天走了,又来了,年复一年,西陵的杨柳依然轻柔披拂,送别的场景却始终萦绕在脑海。潮涨潮落,甘于淡泊,与世无争,江上沙鸥泛水。雾霭迷蒙的水面辽阔无际,只能酬和诗句寄托深情,可还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来。

注释

(1)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2)画船儿载不起离愁:化自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句。

(3)西陵:元代无此地名,或为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浙江有西陵渡,故址在今萧山县,张乔《越中赠别》诗云:“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本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

(4)东州:指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一带。或为作者友人即将远行之所。

(5)慵:困倦,懒得动。这里指黯然伤神之时,泪眼模糊,双眼难睁。

(6)层楼:高楼。

(7)忘机:指毫无巧诈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8)相酬:酬和,用诗词作答。

创作背景

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该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折桂令·西陵送别》这支散曲是张可久在西陵送别友人后所作。

文学赏析

张可久《折桂令·西陵送别》这首小曲,写得缠绵悱侧,不亚于前人。

首先点明是在西陵送别友人。首句虽是化用李清照词句的意境,但李词说的是游览用的小艇,此处则是作交通工具的大船,更显离愁之重,因之更衬托出友情之深厚。二、三两句写出送别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它营造出一个在西陵握别,离恨却已弥漫东州的深广意境。离情之苦,友谊之深更因之而强化。

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友人已去,眼前已无良朋,泪眼难睁。回家后不敢倚楼眺望,因为过尽千帆都不会是载友人归来的画船。

第七句到第十句,抒写与友人别离后的寂寞凄清。春去春来,西陵渡头依然杨柳依依,潮涨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踪影难觅,何堪伤悲。

最后三句,悱恻缠绵,情悠意长。友人早已远去,江上烟水迷茫,真个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悠悠烟水也正是绵绵离愁。虽有深情的诗句,但牵不住离舟。余音袅袅,如水长流。小令不长,却载千古离恨,真良构也。

《折桂令·西陵送别》这首散曲抒发了离别之情,深感真挚。描写自然朴实,情景交融,意韵深远。

作者简介

张可久

张可久

元朝散曲家、剧作家,清丽派的代表

张可久(1270—1350),浙江庆原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曾多次任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至正初年(1341年),为昆山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工散曲,尤善小令,与乔吉齐名。主要作品有《小山乐府》。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