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惜春(1)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2)。
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细水浮(3)花归别涧(4),断云(5)含雨入孤村。
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人闲(6)易有(7)芳时恨(8),地迥(9)难招自古魂(10)。
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惭愧流莺(11)相厚意(12),清晨犹为到西园。
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1)惜春:爱怜春色。
(2)酒痕:酒污的痕迹。
(3)浮:一作“漾”。
(4)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
(5)断云:片片云朵。
(6)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
(7)有:一作“得”。
(8)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
(9)地迥:地居偏远。迥:一作“胜”。
(10)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
(11)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
(12)厚意:深情厚意。
《春尽》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思,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篇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篇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不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有惜春”之篇。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有醉”字,就把思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篇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随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思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随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思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有细”、有浮”、有别”、有断”、有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篇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篇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篇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篇。为什么要说有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有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有闲”字上还寄托了思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思为的沉痛告白。下联有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不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有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篇,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七、八句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篇。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有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篇。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篇却形象地表现出来。
《春尽》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这首诗描写景物具体形象,有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春天雨前农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有春尽”抒述篇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篇,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