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唐代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表达了对少年大好光阴逝去以及国家变迁的无奈,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前三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全诗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结尾“新愁旧恨”四字把前面的岁月之感、思乡之情一语道尽,不明言其愁,而愁已不言而喻。
辛夷(1)才谢(2)小桃发(3),蹋青(4)过后寒食前。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5)魂断草连天。
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6)底眠。
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1)辛夷:一种香草。
(2)谢:凋谢。
(3)发:开发。
(4)蹋青: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5)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成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6)瓮:酒瓮。
天佑四年(907),先后杀害唐绍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时为昭宗重臣的韩偓此前早已被排挤出唐朝,《三月》一诗,当时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