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纳兰性德 〔清代〕 纳兰性德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中元节创作的一首词。词之上阕,纳兰想尽种种办法,想让自己的精诚感动神明。词之下阕,从沉溺转入惑溺,从内景转人到外景。该词反映的是比生离更痛苦的死别,词人通过写景及用典,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卢氏的怀念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手写香台(3)金字经(4),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5)

我亲手用金泥抄写佛经,祈祷来生能再与你结缘。莲花形的更漏转动着,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夜已将尽,杨柳枝滴落冰凉‘的露水。我又抄写了一夜的经文,佛祖应该知晓我的诚意了吧。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6)。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我为你伤心已极,而这些伤心,唯有说给自己听。水面上孤单单漂着浮萍与几盏荷花灯,西风却毫不怜惜地吹了过去。

注释

(1)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2)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民间于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是日于水上放荷灯,以奠亡灵。

(3)香台:佛殿之别称,即烧香之台。

(4)金字经:佛经。

(5)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此三句意谓想默数着漏滴、露滴来表明我的心意是否真诚。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鉴:审察、辨明。

(6)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意谓想要知道我供奉神明,又伤心至极的心情,惟有这秋日里的荷灯可以证明了。凭诉:即凭说,辨明之证据。秋擎:指所放之荷灯。

创作背景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词写于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十五日,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恰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亲人,词人为了怀念妻子卢氏而写下这首词。

文学赏析

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泪零。伤怀处,亲手用金泥抄写金字经,即佛经,一遍一遍,虔诚写那经文,絮絮地祈求,唯愿来生,还能与其再续今生之缘,再结连理。要知自妻子卢氏亡故以后,纳兰对佛学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难怪,困于情伤,痛于生死,自会萌生了净化、自慰之心。痴情无奈,苦困相思,只能反复苦写不停,企盼那来世之缘,精诚所至。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两个典故,取自佛家之说,深刻了心意实诚,让人感动不已。莲花漏是古时计时器之一,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纳兰诚心的祈望,正似这漏滴点点,掷地有声的不是他的清泪,而是深情款款。杨枝水喻指的则是能使万物复苏的甘露。《晋书》中流传下的典故说,石勒之子石斌暴病而终,石勒请来的高僧用杨枝蘸水滴在他儿子身上,这甘露竟真的使石斌生还。这里表达的是深切的愿望,即便是死生之遥,痴心不改。

欲说还休,对那佛堂之中的神明诉说:要知道我诚心供奉,伤痛之至,浮在秋水上的荷灯,自能证明我的痴情我的诚挚。——言语之中,好似有万千愁绪,不被理解,只能观景寻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场景,渺小的荷灯浮于苍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纳兰心中,此时百感交集,踌躇万千。这相思,这离愁,这回忆,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间,何似当年。

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悲恸万分。“不管”一词,读来备感西风无情。“一池萍水,几点荷灯”,又甚是孤寂。又让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为那一池“萍水”,纳兰又暗比自己是无根之萍,只得飘荡于这无边的惆怅中。爱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全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的习俗落笔,只在词的末尾摹景,用西风的无情反衬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发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浓。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