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扶风豪士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春天。此诗是为感谢“扶风豪士”的盛情款待而写的,并借以倾吐自己的怀抱。诗分三层:前四句叙事,写世乱的时代背景;中十六句主写豪士;最后九句自书胸臆,并激励豪士为国家靖乱贡献力量。全篇重点在一“豪”字,写豪士,也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全诗既沉着顿宕,又气概非凡,前后三层都是抒情,衔接无痕,用典精审,纵横捭阖,既丰富了诗的内涵,又增添了诗的感染力。
洛阳三月飞胡沙(1),洛阳城中人怨嗟。
暮春三月飞沙扬,安史胡儿太猖狂,城中百姓怨连天,哀号不绝断肝肠。
天津(2)流水波赤血(3),白骨相撑如乱麻(4)。
天津桥下血成河,赤波呜咽泪不干,郊外白骨垒成山。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5)。
南隐东南我奔迁,岂料道路尽充塞。难坏沦落士一员。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直奔吴地避战乱,旭日东升曙光显,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梧桐杨柳拂金井(6),来醉扶风豪士家。
梧桐初发柳絮飞,雕饰华丽美井栏。好景如画人欢畅,醉卧扶风豪士衙。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天下奇士多直爽,与我意气投又羡,做人不以他人势,情谊深重可移山。
作人不倚将军势(7),饮酒岂顾尚书期。
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原尝春陵(8)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忽想战国养士人,原尝春陵四先贤,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真诚待士美名扬,堂中食客人数千。今日君效前人样,礼贤下士情意长。
抚长剑,一扬眉(9),清水白石何离离。
我抚长剑谢主忙,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脱帽欢笑表衷肠。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10)。
饮君美酒歌一曲,来日报恩效张良。
(1)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
(2)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田入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故治在今洛阳西南洛水上。
(3)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兵杀人之多。
(4)白骨相撑如乱麻:谓尸首遍地之意。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安禄山攻陷洛阳,杀人如麻,骸骨成堆。
(5)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6)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7)作人不倚将军势:此句反其意而用之,谓扶风豪士为人不依仗权势。作人,为人。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8)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9)抚长剑,一扬眉: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10)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朽之功。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扶风豪士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诗人在当年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所谓“扶风豪士”可能是籍贯扶风的溧阳县主簿,他名叫窦嘉宾,李白在《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提到过溧阳“主簿扶风窦嘉宾”,大约性情豪爽而好客,因此,李白称他为“豪士”。李白当时是避难而来,受到盛情款待,为了表示感谢,也借此抒怀,即席写成此诗。